刘家佺之孙刘经熙:祖父的菁英报国情(一)

辛亥革命网 2010-06-0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刘经熙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即将迎来她的一百周年纪念,全球华人正以各种方式,积极筹办这一共同的盛典。 ,刘家佺之孙刘经熙:

  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即将迎来她的一百周年纪念,全球华人正以各种方式,积极筹办这一共同的盛典。在这样一个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日子来临之时,我们更加怀念曾亲身参与辛亥革命洪流的先祖父刘公家佺先生。祖父和他同一代的志士,以大无畏献身精神,追随伟大的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一举推翻维系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他们用不倦的思考、探索和实践,书写了一幅曲折而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我们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历久弥珍。

一 幼年不念功名 立志报国图强
 
祖父系湖北省汉阳县夏口人,名讳家佺,字仙舫,于一八八五年(即清光绪十一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里。我的高祖父在清光绪八年壬午科乡试考中举人。曾祖父也曾考中过秀才,后因体弱多病,只能在家中设私塾教读授业。由于深受家学的熏陶,祖父自幼年起,就好学不倦,刻苦攻读,并能从浩繁的旧学文卷中,吸取其精华而自得其乐。旧时过年,既热闹,又喧嚣,但他依然逐日诵习不辍,直至除夕年夜,戏称为“读辞年书”;次日已是大年初一,只见他仍手不释卷,高声吟诵,又起名曰“读拜年书”!
 
由于长年潜心攻读,祖父自幼就尽显高出常人的领悟能力,除按孔孟礼教规范行为,对父母亲长尽孝,对兄弟友爱而备受亲友称道之外,更能运用骈文骚体撰写文辞,抒发情怀。年仅八岁时,他曾以“凤兮凤兮”为题,用骚体(“离骚”文体)韵文,写过小赋一篇,词句华丽,意境优美,在亲友朋辈中广为传诵。“功夫不负有心人”,祖父因“厚积”而一“发”不可收——于十一岁时,即考中秀才,“报子”(即为官府委派去报喜的)传来喜讯,坊间无不叹服,有几位老“童生”、包括他的许多亲长们,得知此消息后更是唏嘘不已,甚至潸然涕下。祖父顺理进入官办的汉阳“凤山书院”学习,同窗学友中,便有其后的辛亥耆宿黄桂生、刘熙卿诸先生。在这里,生活上有专门的“斋夫”(勤杂人员)帮助打理,每月还能得到“膏火银子”,祖父除享受高于一般人的生活水准外,按月将结余的钱捎带回家贴补家用。展现在祖父面前的,应该是“学而优则仕”的一片坦途。
 
当时的清朝政府,已进入风雨飘摇的“王朝末日”,甲午一战,惨败于蕞尔小国日本,这极大地震惊朝野,也进一步唤醒了志士民众。时值张之洞主鄂,这位晚清重臣,一方面为了挽狂澜于既倒,另一方面也是为巩固自身权力,大力厉行新政,开设工厂、兴办学校、训练新军。祖父遂转入武昌两湖书院学习,山长为梁节庵(鼎芬)先生。在这所比较新式的学校里,既开设经、史、策论外,又教授数、理等西学。祖父在这里,结识了刘禺生、朱和中、耿伯钊诸先生,这都是当时一班思想活跃、出类拔萃的有为青年。他们朝夕相处,在接触到近代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是痛感清政府孱弱腐败,对外屈膝求和,对内施行暴政,终将为历史潮流所抛弃。在这样的环境里,作为思想敏锐、悟性极高的青年,祖父的思想开始转变,由儒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文章报国”,转而去考虑如何开启民智、如何救亡图存,以及如何去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面貌并早日得以复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