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年时代》 记忆里的武汉沦陷岁月

辛亥革命网 2022-07-15 09:04 来源:武汉新闻广播 作者:韩玉 查看:

《我的少年时代》这本书是张吉芝老人在晚年聊以自慰时写下,饱含了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和怀念。

  《我的少年时代》这本书是张吉芝老人在晚年聊以自慰时写下,饱含了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和怀念。

  这本书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讲述了那段武汉沦陷的动乱岁月。

  主播韩玉:您母亲的少年时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

  向虎雏 :母亲1926年出生在武昌实验中学附近,书中所写的是她从出生到嫁到向家15年的内容。母亲66岁时怀念她的父亲(我的外祖父)时写下的接近8万字的材料。写完后在儿女间传看,没想到母亲有这么高的文采,居然能写出8万字关于自己成长的故事。

  主播韩玉:为什么子女觉得很惊讶?

  向虎雏:母亲只上了小学三年半的学,在解放初期作为一个女性这样的文化程度算是极高的。在武昌的(现在的)天主堂考税务局,在几百人中,作为一个女性竟然能够考中,这也说明了母亲还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的。但是由于小孩多,需要照顾,所以始终没办法走向社会,成为了一生的遗憾。

  96年母亲70岁大寿,正在我们不知道送什么贺礼好时,我夫人提议将母亲写的材料做成书送给母亲。花了半年的时间,按照书的样式,印了100份在家族内部传看。

  1997年的大年三十,长江日报的罗岚记者在武汉晚报的伊甸园板块上介绍了这件事并且附上了一张我和我的夫人、女儿和父母五人的照片,题目叫做特殊的贺礼。

  第二天长报就转来了市委党史研究办公室的陈辉汉老先生的一封信。信中说,他要和我母亲交朋友,想得到这本书,并且一再强调要我母亲在上面签字。后来书出来之后第一时间就送给了陈老先生一本。

  好在送给了武汉图书馆收藏一本,我现在正在向妹妹家收集有没有多的,有多的话再送给省图书馆,今年档案日的时候也送了一本给市档案馆。

  主播韩玉:这本书里的内容到底讲了什么?

  向虎雏:作为子女我们对于母亲确实没有过多的更谈不上系统的了解,是由这本书才了解了自己的母亲。所以书很重要,文字很重要,我们不仅是了解了我母亲,而且通过书了解了我母亲生活的那个时代,这是最重要的。

  今年档案日捐赠了一本到市档案馆,捐赠的人很多,我抢时间讲了我在编母亲这本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段。

  今年正好是北伐90周年,我母亲出生的那一年就是1926年。就是北伐军叶挺的部队胜利之后一气呵成的兵临武昌城下,吴佩孚的部队把四个城门全部关了。史书上留的就只有北伐军叶挺、包括敢死队的队长曹渊他们怎么样英勇攻城的事情,再就是史书上谈到守城的吴佩孚怎么布置的兵力,怎么交代守城的,但是没有资料记载关于城内的几十万老百姓在那个大热天里,在城里面的苦难生活,没有人谈到。

  我编书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时武昌城里的大热天,别人叫饥寒交迫,我们叫饥渴交迫,没有吃的没有水喝,死去的老人、儿童、病人没有安葬的地方,因为武昌城内是没有墓地的,城门关着在,尸体出不去,没办法。

  整整四十多天,城里有抢粮店、抢商店、抢副食品店的,还有一个就是抢棺材的,然后把棺材抬到城墙边放着,等城门开的时候再抬到郊外入土为安,我母亲用了三个字说这是稀奇事情,她说这是历史上罕见的一场悲剧。

  档案馆的张嵩同志提供了一个照片,就是武昌鼓楼洞我们也叫武昌路上面,那个棺木就好像从武昌洞里面流下来一样的,当时张嵩同志也没弄清楚,他说棺材里面的可能有北洋军的军人,北伐军的军人,也可能有当时武昌的市民,后来我们就讨论了一下,我觉得和我母亲书上记载的内容完全不谋而合了,我坚信我母亲这本书的内容是真实的。从张嵩同志的这个照片中得到了佐证,不是有句话叫有图有真相吗。

  从这个事情来讲,我们可以知道,江城武汉在历史上大的社会变动中,像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等我们江城的普通老百姓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大量的牺牲。

  武汉市市民将近一千万市民,如果觉得自己身边有有意义的东西,不如采取口述历史,用录音的方法,用一篇文章记录下来。说不准过了若干年以后会有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我母亲不写下1926年关于抢棺材铺这个典型事例,那么我们对于90年前年武昌封城,武昌城老百姓的苦难生活苦难到什么程度,我们一点都不知道。

  当时这本书出来以后,市党史办的陈辉汉先生跟我和我爱人来了一封信,原话我记不清楚了,他说我们给我母亲自费做这本书是一种文化创举,通过这种口述历史,通过写文章,应该说是一种志趣高洁,有益健康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