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写真 > 历程 >

辛亥革命在青岛

  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主革命思想弥漫全国,形成了一个以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中国正处在一次伟大革命的前夜。

  此时的青岛,近代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德国当局为了达到永久霸占青岛的目的,利用青岛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扩建港口,修筑铁路,兴建船坞厂、机车车辆厂、啤酒厂、缫丝厂,使青岛具备了近代城市的规模和功能。1910年前的六年间,胶济铁路共运输货物300多万吨,获利1100多万元。1909年至1911年三年间,出口额年增五成,在北方诸港中居第二位,仅次于天津。

  在德帝国主义统治下,青岛工商业者处境维艰,为了加强联系,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事业发展,早就希望建立组织,但屡遭德国当局拒绝,直到1902年4月,方建立了商务工所这一商会雏形组织,这是中国最早的商会组织之一。

  商务工所的建立,引起德国当局的重视,为了便于控制拉拢,破例应允商务公所董事长列席胶抚参事会。但身受异邦压迫的工商业者渴望民族独立,要求发展实业,憧憬民主自由,反抗情绪日趋高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向被列强严密控制的青岛输入了新时代的空气,青岛各界人民也积极投身于这股革命洪流之中。

  创办震旦公学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从此,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有纲领、有组织的新时期。革命党人清醒地认识到,要有效地推进革命,必须兴办学校,唤起民众,造就更多的人才。当时,废科举、兴新学是清政府标榜“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贤达也赞同兴办新式学堂。办学的时机是适宜的。革命党人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掀起了办学热潮。由于青岛被德国强占,已开辟为自由港,清政府不便干预,从事革命活动较内地方便,因而,青岛被选为重要据点。

  1907年,同盟会山东主要领导人丁惟汾派会员栾星壑由日本抵青岛开展革命活动。栾到青后,经过一番准备,于这年冬天决定创办震旦公学,作为同盟会活动机关。“震旦”是古印度人和佛教经籍对中国的称呼,取之为学校名,表达了同盟会振兴中华的意志和决心。

  为了罗致师资,办学负责人陈干专赴日本联系革命党人赴青共襄此业。居日的陶成章、商震等革命同志欣然应邀。曾在济南开办过山左公学的刘冠三等闻讯也赶赴青岛,因刘冠三有经验又富才干,也被推举为负责人。

  为了筹措办学资金,刘冠三组织吕子人、李曰秋等一伙青年往邻县沿海偏僻地区夺取官府税款,没收奸商不法之财,解了燃眉之急。丁惟汾还撰写劝募文章,称“吾国第一奇辱,为列强所轻蔑者,国民未受教育是已”。他强调,加强教育方知关心国家之兴替、社会之安危,使专制愚民政策不能得逞。募捐活动得到包括旅日华侨在内的许多人的同情和响应。

  1908年2月,震旦公学在胶州街正式成立,开设了国文、外文、各类理科和军事学。陶成章、景定成任国文教员,商震担任军事教员,其余各科均由学有专长、精于讲授的革命党人任教。学校的教职员不取薪金,与学生们同食宿,授课时推能者为师。如讲文化,则以文化水平较高者为师,其他学科的教员亦为学生;练习军事时,则以擅长军事者为师,教文化者又要成为学员。

  震旦公学注重思想教育,提高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斗争意志,同时注意把革命思想传播到校外群众中。刘溥霖、邵麟勋、吕子人等同礼贤书院等学校加强联系,同工人群众交往,在大港船坞工人中成功地组织了一次罢工斗争。

  船坞工人罢工后,德国当局对震旦公学产生了戒心,深恐革命党对当局的统治形成威胁,遂雇用一批密探暗中监视震旦公学师生们的行动,伺机剪除这一心患。震旦公学的活动也为清政府侦知,但碍于德国当局这一层,清政府不便下手。

  这年,德帝国主义在获得胶济铁路沿路30里内的采矿权后,进而谋求烟台、诸城等五处矿区的开采权。清政府竟屈从德人的贪婪要求。震旦公学获得这一情况后,学校负责人陈干与济南高等学堂教员于洪起等组织了全省范围的保矿会,开展了颇具规模的保矿斗争。革命党人的活动使德国当局又惊又怒,于是串通清政府,密谋摧垮震旦公学。

  12月14日,德国胶澳总督约陈干至总督府,责令其一月内离开青岛,并关闭震旦公学。陈干义正辞严地驳斥道:保矿是正当行为,我“生于山东,责无旁贷”,又声明:“公学系大家创办,并非我一人之事,且公学在此不犯贵国法律,有碍治安,亦无封禁之理。”德国当局见无法使革命党人就范,便赤膊上阵,派巡捕包围了震旦公学,强行封闭。

  震旦公学虽然被封闭了,但陈干、刘冠三等人并没因此而屈服,他们有的分赴外地从事活动,有的在青岛转入工厂做工暂且隐匿,等待新的革命时机的到来。

  发动武装起义

  震旦公学被解散后,青岛革命党人的活动极为困难。为了避开敌人的破坏,他们将工作的重点转向青岛郊区即墨县。刘冠三、王麟阁等人数莅即墨,宣传革命,组织群众。经过几年的工作,即墨的革命力量得到发展壮大。周敦恂、隋子福、宋兆麟、陈献堂等数十人加入了同盟会,通过他们又联系了一批向往革命的进步青年,由宋兆麟、姜炎午组织他们学习军事技术。

  1911年11月13日,继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在济南促成了山东独立,青岛革命党人积极响应。独立斗争失败后,刘冠三等人在青岛秘密成立了同盟会机关部,领导即墨等胶济铁路沿线诸县的武装起义。机关部决定由班启瑞具体负责即墨起义。班启瑞同即墨革命党人迅速制定了行动计划;以保卫地方安全为名成立保安会,借以掩护革命;有策略地贿买了胶济铁路护路队,命其在举义时牵制敌人的力量。

  就在起义待举之际,获悉驻即清兵将押弹药赴莱州(一说押库银赴省)的消息,为夺取敌人武器补充自己,并乘机打击反动势力,革命党人当即决定采取行动。

  1912年1月27日夜,起义队伍分四路出击:班启瑞率一队攻打县署,宋兆麟率一队攻警察局,葛腾九率一队攻西关,魏殿光率一队攻电报局。革命党人趁黑夜燃放爆竹,壮大声威。不摸虚实的清军大为惊慌,四处逃窜。午夜后不久,警察局、电报局即被拿下,县署卫队作过一番抵抗,但抵不住各路革命军的合力进攻,终被击溃,知县张同皋束手就擒。经过一夜的浴血奋战,革命军占领即墨城。

  次日的即墨城是一新天地,革命党人广为布告,谕知商民勿扰,民众争相悬旗以表支持。革命党人集中县署开会,成立了临时民政署,选举刚由海外返故里的新派人士孙毓坦为民政长,周敦恂、宋兆麟分任财政长和军事司令。知县张同皋转而同情革命,参加了革命活动。即墨独立的消息电告南京临时政府,受到嘉奖。

  不久,青岛德国当局派骑兵130多人气势汹汹地开到即墨,尽管革命党人待之以礼,但德兵十分蛮横,声称与清政府订约,距租界外百里之军队,快枪不得超过510枝,民军亦应守此约,似此用军决不承认。

  即墨民政署致书德国驻青岛总督,指出武昌起义后“义愤齐发,……竖革命之旗,谋共和之福,因万国之望,顺天人之心”,并表示“凡我举义之后,贵国之教士、教堂、铁路等之属敝邑管辖区内者,无不格外保护,昔日与满清政府区划之界限,仍从其旧”,郑重要求德人“亦宜严守中立,两无偏袒”。

  同时,即墨民政署急电南京临时政府,请求与德据理交涉。2月3日,孙中山令烟台革命军政府都督,转饬即墨民政署“照约暂行退出,候本部与德国商定再行办理”。即墨民政署接到这一指示后,即向德方交涉退出事宜,提出清兵也不得进入即墨。德国当局对此阳奉阴违,在交涉期间,便致电山东巡抚,密告革命党人的活动情况,嘱其速派兵夺回失地。

  清山东巡抚张广建获悉后,1月31日便派张树元率九十三标500多人,由丈岭匆匆赶来。他们从城阳下车,在德人协助下,迅速抵即墨城下。2月4日,清军在炮火掩护下开始攻城,他们先由城西南突破,随后又从其他地方相继攻入城内。由于革命军大部遵南京临时政府令已退往莱阳、高密等邻县,守城武装势单力薄,寡难敌众,终于被清兵攻下城防。为保存实力,守城武装由东城门撤到烟台等地,汇于当地革命军。

  清兵入城后,沿街搜捕,见到无发辫者则视为仇寇。清兵搜获了一本招兵名册,便按名册一一拘捕。黄昌海、于正仁、张吉祥、王立德、刘清和、周茂乾、齐浦台、张得胜、孙大等17人被惨害于万寿宫前广场。此外,清兵还借端株连,无故捉拿群众200余人,横加摧残。

  即墨独立斗争虽为时仅短短数天,但革命党人推翻封建专制的斗争赢得了人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革命党人和群众的血泊中,清政府虽然妄图恢复自己的统治,但新任知县宁文钧接任后,未及作威作福,清帝逊位的诏令便下达了。“洒热血以涤腥风,抛头颅而构共和”的革命志士将百世留芳,永垂青史。

  迎孙中山莅青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下,青岛地区的革命斗争被绞杀了,但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十分爱戴革命领袖孙中山。

  南北统一后,孙中山以为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已大功告成,此后便是民生革命即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于是主动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以在野身份从事实业,到处奔走呼号,宣传中国建设资本主义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12年9月,孙中山应袁世凯之请,赴北京商讨国是,接受了统筹全国铁路事宜的大权,随后赴石家庄、太原、济南等地视察。

  青岛人民获悉孙中山抵山东的消息后,企盼他能光临青岛,但德国当局却持不欢迎态度。青岛人民严正质问德人:前不久德国亨利亲王来青岛,曾强迫群众去欢迎,现在凭什么不准中国人欢迎自己的领袖?孙中山闻此也十分气愤,决心专赴青岛。9月27日,孙中山在山东同盟会负责人徐镜心、刘冠三等人陪同下,乘火车由济南抵青岛。孙中山到达青岛的消息一传开,各界群众齐集车站热烈欢迎,青年学生们尤为热情。

  次日,孙中山出席了三江会馆和广东会馆等召开的欢迎大会,并在大会上讲了话。他讲道:清王朝被推翻了,但我们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我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恢复祖国的领土完整,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政治侵略和经济压迫,为了争取最后的胜利,我们全国人民要进一步团结起来,继续努力奋斗。讲话受到热烈拥护。

  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即黑兰大学),是中德合办,德人为主的一所高等学校,尽管学校当局以殖民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教育来培养学生,但学生们的爱国之心并没有泯灭。他们热爱自己的领袖,渴望孙中山莅校指导。他们向校方提出这一要求,并提出将以前欢迎亨利亲王的牌楼换成欢迎孙中山的字句,岂料学校当局严拒这一正当要求,牌楼也被拆除。爱国学生们以全体罢课的行动回击德人的蛮横态度,礼贤书院、美懿书院的学生也举行罢课,以表同情和支持,青岛出现了前所少见的罢课斗争。德人唯恐事态扩大,不得不让步于爱国学生。学生们集会欢迎孙中山的到来。孙中山来到特别高等学堂,痛斥德人的无礼,感谢学生们的盛情。他还勉励青年人“努力学好本领,建设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会后,孙中山还与学校师生们合影留念。

  孙中山还游览了崂山,登临崂顶,观赏了壮美的山光水色。10月3日,孙中山离开青岛,乘船前往上海。

  孙中山虽然在青岛仅逗留了6天,但他那种不畏强权,勇于奋斗的精神,却深深鼓舞了异邦统治下的广大青岛人民。

  泛起复辟沉滓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也强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赖以进行统治的政治基础。帝国主义为恢复昔日的统治秩序,竭力为旧的政治僵尸扬幡招魂。德帝国主义侵占下的青岛,成为它们策划复辟阴谋的一个重要据点,成为历史沉滓兴风作浪的一块乐土。

  武昌起义爆发后,德国胶澳总督便同山东巡抚孙宝琦的代表,巡警道潘延祖密商侦探防范革命党人的办法,计有:严查水路登岸及各客栈留住之人;饬洋行不准将军火卖给华人;派探访随时赴胶济铁路各等车查访;丈岭、青州两站备兵车三辆以便临时应用;有关保护铁路和地方治安的急电一概免费等等,精心布置了对付革命活动的措施。为了加强防范,德人在青岛浮山、湛山、东镇等地构筑了一系列炮台,甚至将侵略势力扩张到距青岛百里之外的田横岛,图谋扼住水陆咽喉,将青岛建成避开中国革命风云的独立王国。

  济南独立前,德国代表柯达士主动唆使山东巡抚孙宝琦,让他“无庸”把各国的“中立”放在心上,清军“尽可”利用胶济铁路运兵。后来,清军果真得到利用胶济铁路运输的方便。

  1912年2月底,窃取民国政权的袁世凯拒绝南下就职,策划“兵变”骗局时,帝国主义国家派兵襄助,德人也由青岛派军队入京,为袁世凯助威,迫使革命党人取消了定都南京的计划。

  清王朝覆亡,封建贵族、官僚、政客犹如丧家之犬,携眷卷资蜂涌青岛,德国当局为他们提供了逃避革命的避难所。据记载,辛亥革命后,移居青岛的封建遗老遗少有恭亲王溥伟,军机大臣那桐,官僚买办、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学部副大臣劳乃宣,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直隶总督陈夔龙,两江总督张人骏,闽浙总督周馥,云南总督李经羲,资政院总裁李家驹,弼德院副院长邹嘉来等多人。

  溥伟是恭亲王奕訢的长孙,奕訢死后继承王位。辛亥革命后,在清廷讨论是否接受优待皇室条件的御前会议上,他坚决反对退位,“退位诏”颁布后,一怒迁居青岛,成为复辟小圈子的中心人物。

  盛宣怀是清末屈指可数的官僚买办,充任邮传部大臣时制定了铁路国有政策,激化了国内矛盾。辛亥革命后,他窜至青岛,德人派兵予以保护。在青期间,为挽救清政府煞费苦心,他向袁世凯献计,要袁以“奇兵向上海进”,继而攻打苏州、南京,效法清兵攻打太平天国的故伎。

  学部副大臣劳乃宣与德国传教士尉礼贤一道创办了“尊孔文社”,将遗老遗少们组织起来,策划复辟清王朝的阴谋诡计,发泄对辛亥革命的仇恨。劳乃宣写了《共和解》正续两文,公然宣称应“还政于清”。尉礼贤代表德皇给清王室成员写信,表示支持复辟。

  清王朝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寓居青岛的封建遗老遗少们效忠清王朝之心未因其倒台而消损,他们一有时机就蠢蠢欲动,经常聚会密议,与大连等地的宗社党等复辟狂频繁联络,遥相呼应,以“恢复君权,实行立宪”为策略口号,四处煽风点火,掀起了一股股浊流。

  中外反动势力沆瀣一气,以青岛为基地,以复辟清王朝为宗旨,吹吹打打地演出了一幕幕丑剧。但是,历史是不以这帮反动角色的意愿为转移的,他们的复辟梦很快被粉碎,帝国主义也未能在青岛长期统治下去,在民众的呐喊声中,青岛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作者张成美,青岛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史办主任;马庚存,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友成,青岛市政协文史办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