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遗址 > 现存 >

辛亥革命与重庆的路(上)

  邹容和杨沧白都是重庆人,而杨沧白辛亥革命时期为重庆同盟会主盟,后又病逝于重庆。在重庆主城区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街道,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对于辛亥革命的主帅孙中山先生,重庆人民同样热爱,至今在渝中区还保留着同孙中山先生有关的路名。

  孙中山与中山路——中山一路、中山二路、中山三路、中山四路

  中山一路,原名新市区中一路,1937 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原来的中一路上加上一个“山”字,以此纪念孙中山先生。此路东北接民生路,西接中山二路。抗战时期,重庆有名的文化活动中心——抗建堂及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办公楼(现“中山医院”)在此路上。与之相连的还有分段命名的中山二路、中山三路、中山四路。中山二路东北接中山一路,西南连中山三路,枇杷山公园在此路上。中山三路东北接中山二路,西南连中山四路,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在此路上。中山四路南接上清寺,东北连上曾家岩。桂园、周公馆、戴笠公馆、重庆市委部分机关在此路上。

  沿着这几条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街道两旁,散落着不少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相关的历史遗迹和纪念地:

  通远门与蜀军政府

  通远门位于中山一路南侧,是重庆十七座城门中唯一不面水的城门。也因是其古代重庆通往成都等地的唯一域门,故称“通远门”。重庆九开门中,通远门最险峻,三面悬崖,是陆上入城的最后一道关隘。史载张献忠当年就是从此门攻入重庆城的。

  1911 年11 月21 日,夏之时率领的起义部队兵临佛图关,清廷重庆知府钮传善闻讯,仓皇传令,全城戒严,关闭九门。朱之洪奉杨沧白之命,赶到通远门迎接夏之时的革命军。由于清军封锁城门,人出不去,他们绕道城垣低处,趁清军不备,越城而过,攀梯而下。而况春发等则乘中午守城士兵吃饭人少之机,与留守士兵周旋,相机将通远门城上大炮的保险针卸下,以配合夏军的到来。此时,朱之洪率领的体育学堂的学生军,手持假炸弹鱼贯而至,逼退清兵,破锁开城。至此,号称“壮克千秋”的通远门终于被打开了。下午5 时,夏之时率领的革命军数百人手持“中华民国”、“复汉灭清”大旗与三门火炮一道列队入城,当晚,蜀军政府通电全国,宣告成立。

  该门现保持完好。渝中区政府在此修建了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供人们瞻仰和游玩。

  “桂香阁”与同盟会重庆支部

  以杨沧白为主盟的同盟会重庆支部成立后,随即开始进行武装推翻清王朝,建立民国的革命活动。他们以重庆府中学堂、巴县中学堂等为基地,巧妙地宣传革命要旨,发展组织,培养骨干。保路事起,同盟会核心人物聚集重庆,运用各种关系进一步与官吏周旋,开展上层活动,为起义夺权创造条件。为了避免清政府的注意,他们经常秘密地在桂香阁里开展活动,商议起义大计。

  桂香阁位于通远门西侧、打枪坝东北角,面对长江。是一座规模较小的庙宇,其正殿面积不过100 平方米左右,阁前有石碑坊一座,上额横书“桂香阁”三字,两旁的石柱上刻有对联。1921 年在打枪坝建重庆自来水厂,此阁划入厂区。1981 年重庆自来水厂建职工宿舍,桂香阁被拆除。

  2005 年,渝中区政府在建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时,在紧靠鼓楼巷的山脊上重建了一栋仿古茶楼,取名“桂香阁”。“桂香阁”三字由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刘庆瑜先生题写,也算是对这段历史的一种纪念吧。

  邹容烈士纪念碑和“邹容公园”

  中山三路附近、连接上半城两路口和下半城菜园坝的南区路的公路边上,有一个环境优雅的南区公园,园内矗立着邹容烈士纪念碑。1941 年召开的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建立该碑的。由国民党重庆市委党部1946 年1 月26 日主持动工,同年6 月29 日落成。碑身东南西北四面均镌刻“邹容烈士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碑座的碑文主要叙述了烈士生平,落款院“重庆市市长张笃伦敬立、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建国后,该碑遭到破坏,1981 年,为纪念辛亥革命70 周年,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决定进行维修,市文化局按照原设计进行了整修。1983 年12 月1 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该纪念碑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 年,渝中区政协委员给市人民政府“人民来信”提出,将邹容纪念碑所在的南区公园更名为“邹容公园”,得到市园林管理局和渝中区政府的重视和采纳。市园林局下发改名文件,渝中区政府拨出专款,对公园所在的盘山公路和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并在公园显眼处立起一大理石石碑,上镌刻“邹容公园”四个鎏金大字。表达了重庆人民对这位早逝的巴蜀先烈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