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天下|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113周年,辛亥网移动版

首页 > 辛亥遗址 > 现存 >

刘青霞故居

  开封刘家宅院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北土街刘家胡同,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为典型的封闭式四合式院,坐北朝南,东、西宅院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各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共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房间70余间。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门敞窗明,相配益彰,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是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之一。这些建筑,既有北方四合院的的典型面貌,又有河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尉氏刘家大院位于尉氏县城西大街至后新街之间,东侧不远即是师古堂。此处有两个客厅,三个院落,共88间房。这三个院落既各自独立,又相互通连,整个建筑风格和东院“师古堂”基本相同。

  尉氏师古堂原是刘青霞丈夫刘耀德庄园中的一部分,原占地12700平方米,是一座奢华、雄伟的大型四合式建筑群,全盛时有房300余间,一排三座插花、走兽大门,门前出有平台,台前是存放车轿和拴马的广场,广场东西两端是两个走车大门,通往县城东西大街。这里也是刘青霞生前居住的地方,原为三进院。现存的主院内三面是楼,有房36间,是一个全部使用水磨砖砌有廊厦的天井院。檐下透雕花砖装饰,青瓦高叠脊出兽,下层木柱出檐一周,大亮窗,室内雕花木隔扇,中间楼梯可直蹬上层,是清末时期北方民居四合院式建筑和当时衙署建筑格式的混合体,是刘家庄园中最好的一个小建筑群。这个小建筑群也可以视作是清末民初建筑风格转化时期的典型之作。 过去的师古堂各院中均有花木怪石装点,牡丹、桂花、丁香、蜡梅四时芳香,目前仅存刘青霞亲自栽种的蜡梅一株,长势尚好。

  刘青霞(1877一1922年),河南安阳人。出身官宦门第,原姓马。其父马丕瑶曾任“帝王之师”,教授过光绪皇帝,后外任两广总督,次兄为晚清翰林。18岁嫁于河南尉氏刘耀德为妻,人们因此称为刘青霞。刘耀德家中曾挂过“双千顷”牌,外号刘半县。并拥有钱庄、当铺百五十余,为当时中州首富。刘因嗜鸦片早逝,生前无子。 青霞不为族人所累,涉足下层,她捐良田15顷作为“刘氏义庄”,规定:凡刘氏六十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免费领小麦三斗,并于每年腊月初八开仓放赈。

  1906年,刘青霞受河南辛亥革命领袖张钟端和尉氏县留日学生潘祖培、罗文华、刘恒泰影响,随兄马吉樟东渡日本,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同盟会。同盟会河南支部在东京创办《河南》杂志,青霞捐两万元巨金作为经费,使杂志得以出版.半年后由日本返国归故里,为唤醒民众,着眼于女子教育,于1908年在尉氏开办华英女校,成为河南女校之先河。此外她还分别捐钱3000两资助过尉氏高等小学堂和中州女学堂及中州公学,捐银3万两资助北京豫学堂.还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捐地3000亩创办实习桑园。捐银9000两修造贾鲁河石桥,捐地110亩创办孤贫院等。为此,她得到了京师各界的敬仰,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

  刘青霞的革命义举为刘氏族人所不容。她决心破釜沉舟,告别她熟悉的旧堡垒。民国二年(1913年),青霞赴上海面见孙中山,愿将家财捐献国家。时孙任全国铁路总办。行文到河南办理捐献手续,适值南北分裂而未竞。1921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族人又讼青霞,她毅然将财产全部交公,用于河南教育事业。1922年青霞孑身一人返回娘家,不久即病逝于安阳蒋村。

  而刘青霞的娘家——安阳蒋村的马氏庄园,也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