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5)
时间:2014-08-21 12:5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 作者:郑大华
首先,日本帝国主义是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来侵略的,他们在屠杀、烧抢、掠夺中国人民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回族、苗族等民族的区分,这正如东北沦亡之后流行的《流亡三部曲》的歌曲所唱道的那样:“分什么你的我的,敌人打来,炮毁枪伤,到头来都是一样。”这在客观上教育了中国各族人民,增强了他们不分你我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比如,曾经传诵一时的《康藏民众代表慰问前线将士书》就如此满怀真情地写道:“中国是包括固有之二十八省、蒙古、西藏而成之整个国土,中华民族是由我汉、满、蒙、回、藏及其他各民族而成的整个大国族。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武力侵略,其目的实欲亡我整个国家,奴我整个民族,凡我任何一部分土地,任何一部分人民,均无苟全幸存之理”。[61]所以,当1935年田汉作词、聂尔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大汉族民众在唱它,满族、蒙古族、藏族、回族、苗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民众也在唱它,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那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文化界名人曹聚仁曾经这样描述到:“从敌人进攻沈阳的那天起,中国民众心里,就燃起了一种不可遏的抵抗暴力的情绪;这情绪也就寄托在这样一首流行歌曲上。一个英国人在北戴河初闻此歌,为之感动流泪;一个日本的文化人,在上海街头听了不觉心神震动;这歌曲曾流传于印度河上,也曾洋溢于旧金山的一角;有着中国人的综迹,就流行着这首悲愤的歌曲”。[62]《义勇军进行曲》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的悲愤歌声,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和爱国热情! 其次,国共两党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宣传,尤其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对于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早在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宣言》就宣称,要秉承孙中山的遗教,“实现三民主义,使中华民国成为独立自由之国家,中华民族成为自由平等之民族,同享民有、民治、民享之幸福。”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为了增强民族凝聚力,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国民党有意识的加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宣传。比如,1937年5—6月之间国民政府组织编辑的《绥蒙辑要》,[63]在题为“中华民族”的开篇说明中便写道:“中华民族,都是黄帝子孙。因为受封的地点不同,分散各地,年代悠久,又为气候悬殊,交通阻隔,而有风俗习惯之不同,语言口音之歧异,虽有汉满蒙回藏等之名称,如同张王李赵之区别,其实中华民族是整个的,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样,因为我们中华,原来是一个民族造成的国家。孙总理说,中华民族,就是国族……民国成立以来,并将五族平等的原则订在约法,孙总理的民族主义亦完全以团结国内各民族,完成一大中华民族为目的。现在中央政府遵照总理遗教,对于国内各民族,竭全力以扶植之,时时刻刻,为我们边远的同胞,图谋幸福,解除痛苦,又特设蒙藏委员会,专为我们蒙藏同胞筹划一切的改进,中央委员也有蒙古人员。所以说五族,就是中华民族,就是国族”。[64]1938年3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发表的“宣言”在解释“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时指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历史的演进,本已融合而成”统一的“中华民族”和“整个的国家”。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诸少数民族有庄重的承诺,即“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而要实践此项承诺,“必有待于此次抗战之获得胜利”。否则,“吾境内各民族,惟有同受日本之压迫,无自由意志之可言。日本口中之民族自决,语其作用,诱惑而已民,煽动而已;语其结果,领土之零星分割而已,民众之零星拐骗而已”。“宣言”因此而呼吁全国各族人民基于“中华民族”的立场,反对分裂,坚持抗战,“惟抗战获得胜利,乃能组织自由统一的即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65]七七事变前后,以顾颉刚、傅斯年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就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还是单一民族的国家展开过一场讨论。在讨论中,顾颉刚先后发表《中华民族的团结》、《西北回民应有之觉悟及其责任》、《如何可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中华民族是一个》、《续论中华民族是一个》等文章和演讲,从历史上证明中国境内的所有种族,无论从血统上说还是从文化说,早已融合为一,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到如今,“不要再说你属那一种族,我属那一种族,你们的文化如何,我们的文化如何,我们早已成了一家人了”,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份子,除“中华民族”外,现实中不存在其他民族,所谓汉、满、蒙、回、藏“五大民族”之说,实在是“中国人自己作茧自缚”,从而给了日本帝国主义和个别民族分裂分子以“民族自决”的名义图谋分裂中国的可乘之机。[66]尽管顾颉刚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目的,是要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以挫败日本帝国主义和个别民族分裂分子以“民族自决”的名义来分裂中国的阴谋,但他否认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只是“种族”而不是“民族”的观点,则又是错误的,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所以,他的文章和演讲发表后,受到了翦伯赞、卫惠林等人的批评。然而,却得到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认同和采用。1942年8月27日,蒋介石在西宁对“汉满蒙回藏士绅、活佛、阿訇、王公、百千户”发表了题为《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讲话,他从中华民族与中华民国的关系,中华民族成员之间平等的、荣辱与共的“整体”关系、以及认知这些关系的现实必要性等各个方面,反复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汉、满、蒙、回、藏在内的所有民族都只能称为“宗族”,而不能称为“民族”,因为“历史的演进,文化的传统,说明我们五大宗族是生命一体”,成了一个民族,即“中华民族”。后来,在《中国之命运》的第一章“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中,蒋介石又反复强调,中国只有一个民族,那就是“中华民族”,其他所谓的“民族”都是“宗族”,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年的成长史,“就民族成长的历史来说:我们中华民族是多数宗族融和而成的。融和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和的动力是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和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蒋介石之所以认同和采用顾颉刚提出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理论在客观上的确有利于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感。以蒋介石的特殊地位,《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和《中国之命运》曾被广泛宣传、转载、引用和出版,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影响,“中华民族”的观念也因此而得到了广泛传布。 九一八事变后,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也同样重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宣传。比如,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对日战争宣言》就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将“领导全中国工农红军和广大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以求中华民族澈底的解放和独立”。[67]1935年12月25日瓦窑堡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决议》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并准备吞并全中国的行动,向着四万万人的中华民族送来了亡国灭种的大祸,这个大祸就把一切不愿当亡国奴,不愿充汉奸卖国贼的中国人,迫得走上一条唯一的道路: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汉奸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民族战争”,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在中国的统治,取得中华民族的澈底解放。” 1937年5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的张闻天发表《我们对于民族统一纲领的意见》,指出“民族统一纲领的基本方针”,就是“御侮救亡,复兴中国”,而“御侮救亡、复兴中国的实际内容”,包括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即:“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对内实现“民权自由与民生幸福”。[68]在第二天(5月2日)所作的《中国共产党苏区代表会议的任务》的报告中,张闻天更是无比自豪地宣布:“在中共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伟大过去和将来”。中国共产党人“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与中华民族的胜利是不能分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和发展,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最后胜利得到可靠的保证”。[69]七七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立即发出《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向全国各民族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这年的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认为它使得“民族团结的基础已经定下”,“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前提也已创设”,并呼吁:“寇深矣!祸亟矣!同胞们,起来,一致地团结啊!我们伟大的悠久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70]此后,中国共产党又多次在宣言、文告、会议决议以及领导人的讲话或文章中,提到或论述过“中华民族”,并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自居,一些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还自称为“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或“中华民族抗日先遣队”。在中国共产党的宣言、文告、会议决议以及领导人的讲话或文章中, 以1939年12月毛泽东发表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的社会影响最大,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的基本认识。在该文第一章第一节“中华民族”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构成以及基本使命,他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殖在这块广大土地之上……中华民族不但是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