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樑:广东军政府开共和之风(3)

辛亥革命网 2011-09-22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晓勤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广东军政府是广东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按照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之制、以民主程序建立起来的地方民主共和政权。这种崭新的政权,在广东数千年历

  第二是治安问题。几十支民军进驻城内,良莠不齐,有的民军纪律较好,有的很差,吃喝嫖赌,还有比较彪悍的民军,甚至杀人放火,强奸妇女,搞得广州市人心惶惶。他们经常身穿便衣,肩挎着枪,到处乱窜。特别是广东的商民对他们很有意见。所以军政府要约束民军,想办法解决这件事情。

         南都:军政府如何裁编民军?他们的去向如何?

         周兴樑:当时采取了几个办法,一部分编入陆军,以(陈炯明的)循军为主,吸收其他一些民军等;一部分参加广东的北伐军开赴南京;另一部分编入了警卫军,参加剿匪;其他相当大部分被裁散了。自愿裁散的就发给功牌,这是孙中山批准的。裁散以后各回原籍,凡是士兵,给一个月的军饷;凡是队长以上级别的官长,发六个月的军饷。光是这一笔花了一百多万。

        有材料显示,惠军被解散后一个星期,大概1912年的3月份,一共裁编了47支队伍,共计33382人。后来在裁编的基础上,军政府编了86营的禁卫军,由18个统领率领到各地去清乡剿匪。到1913年3月前,又裁去了26个营;5月份,又裁去15个营。除了前面的47支队伍以外,后来大概还裁去了41个营的警卫军,总共加起来是九万多人。

        这九万多人回到原地以后有两种情况:一是比较安分守己的人重操旧业以耕田为生,李昌、李苏兄弟(民军首领)是安分守己的代表。安分守己的人占了裁散民军的相当一部分。另外一部分不太安分守己,可能是因为没有土地或者本来就是乡村的痞子,又上山当绿林,增加当时军政府剿匪的难度。

        南都:有人认为二次革命失败、广东军政府的垮台与裁编民军有关,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周兴樑:这是一种误解。他们认为裁编民军减弱了广州军政府对抗袁世凯、龙济光的力量,这是一种推理。裁编民军本身是为形势所迫的一种精兵简政措施,减轻财政压力,改善军政府与商民的关系,维持了社会治安,应该说裁编民军的正面效果很明显。

  事实上,广东二次革命失败有三个原因:一是陈炯明与胡汉民的矛盾被袁世凯政府利用,削弱了广东军政府的领导核心。胡汉民主政,陈炯明主军,但陈炯明权力欲很旺,他主军后,胡汉民没有军队,很多事情比较难办,特别是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案”发生后,胡汉民积极主张武力讨袁,陈炯明不表态,使得两人矛盾公开化。

  第二个原因是,陈炯明主军,害怕胡汉民会插手军队,就提出“军人不党”,禁止军队的人加入同盟会或加入国民党。这造成第一师没有革命党人,第二师只有少数革命党人,独立旅革命党人也很少。朱执信曾经提出说,既然没有革命党人,就应该经常请人给军队作政治宣传,陈炯明不听。

  第三个原因是,广东商民和部分还存在的由民军改编的警卫军,不赞成二次革命,他们随风转舵倒向了袁世凯和龙济光,二次革命很快就失败。二次革命失败与裁编民军没有多少关系,李福林的部队也是民军改编而成,有一定战斗力,可他最后也转向袁世凯,说明即使没有裁编民军,二次革命也不一定能成功。

  南都:刚才你提到,陈炯明的军队没有多少革命党人,这支军队主要由哪些人组成?

  周兴樑:陆军两师一个独立旅,主要是由陈炯明的循军为主要核心,吸收民军改编而成,大概两万来人,里面的师长和旅长是原先在惠州起义时从清朝军队里反正而来的。这样的军队意志薄弱,为袁世凯收买和瓦解广东的陆军提供方便。袁世凯首先派出少将李兼善来广东办俱乐部,给陈炯明的军队吃喝玩乐;接着梁士诒又受袁世凯委托——1913年他借为父亲七十大寿祝寿之名,犒劳广东陆军。梁来广东以后,专门接见陈炯明部下的陆军将校,给了三万块慰劳金。很多军官都收到了袁世凯的好处,所以二次革命的时候他们出工不出力,他们后来对陈炯明发动讨袁,基本上也持反对态度。所以说,广东军队根本就不支持二次革命。

  南都:有人认为,商界在整个广东军政府期间起的作用也非常大,你认为呢?

  周兴樑:是的。商民是有钱的阶层,广州独立之初,商人很拥护。军政府成立后,商人对解决财政问题起了很大作用。当时廖仲恺当军政府财政司长,军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向海外华侨和国内商民募款,广州商民曾经捐款;第二是发行公债,向港商和广州商民借债,很多人参与买债票;第三个办法是流通前清的纸币,将清朝印的纸币还没用过的,加盖财政司的印,大概有1200多万。另外军政府还发行了1300多万新纸币。到了1912年8月份,流通于市面的“广纸”有1800多万,此后的一两个月,廖仲恺还投入部分纸币,估计有2000多万。纸币流通需要商民的支持,要是没商界的支持是很难实施的。

  后来,纸币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时起时落,廖仲恺花了很大的功夫,转而采取了治标的办法,有政治、经济措施。治本的方法是想开办银行,向港商借款500多万却搞不成。在廖仲恺任财政司长之前,纸币已经低值,也叫面值低水,到廖仲恺任职时,纸币实际的价值只有面值的七成,最后是五成。商家对这件事情很头疼,纸币低值导致商业不景气,他们有不满情绪。

  正是利用商民的这一心理,梁士诒一来广州,就说袁总统很关心广东的纸币问题,政府有钱时准备拿2200多万来广东重新发行新纸,解决纸币低值的问题。广东商界很想袁世凯兑现对纸币的许诺。“宋(教仁)案”以后,袁世凯非法大借款,没经过国会,拿国家财产做抵押,胡汉民等国民党人坚决反对,但商界却表示支持,和军政府唱反调。到了那时,广东商界基本上姑息袁世凯,希望他解决广东纸币问题。广东商界整个态度由原先支持军政府,转而寄托袁总统来收拾广东时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