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强:近代中国革命的“香港模式”(4)

辛亥革命网 2011-08-04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颜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香港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英国人将英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制度都搬到香港

     南都:也就是说,孙中山在香港革命党人中的领导地位是在兴汉会建立之后确认的?

     李金强:对,他们推举他为会长。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了,第二年杨衢云就被清政府派人暗杀了。1902年,郑士良很快也在香港去世。到这时,兴中会的几个重要领袖都死了,兴中会的主要力量被削弱了。惠州起义之后,孙中山不得不在日本另起炉灶。实际上,当时日本也有新的革命形势出现。为什么呢?当时清政府力行新政,其中教育改革一项就是要“兴学堂,废科举,派游学”,当时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前往日本。这些人到日本之后,同孙中山接触,慢慢被灌输了革命思想。几股力量慢慢集合到一起,1904年,孙中山离开日本去美洲,同当地致公堂联络,同时也和留欧学生接触。1905年,孙中山回到日本,最终同这股新成长起来的革命力量结合在一起,成立了同盟会,孙中山则成为同盟会的总理。

     南都:香港时期的老兴中会会员在同盟会里多不多?

     李金强:不多,也就陈少白和少数几个人了。当时杨衢云已经死了,谢缵泰他们也另起炉灶,于1903年策动壬寅广州之役。所以1900年以后,中国的革命都是分头发展,到1905年又有新的结合,这就是东京同盟会成立。1900年到1905年分头发展时期,除了香港的兴中会衰弱,两湖地区、江浙地区的革命党人都起来了,成立了华兴会、光复会,黄兴、宋教仁这批人也冒出来了,还有蔡元培、陶成章、章炳麟、秋瑾等一大批人,可以说是人物辈出。

     南都:这一批人跟香港有没有关系?

     李金强:没有直接关系,但留日学生如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朱执信等广东人,成为孙中山新的革命伙伴。

     中国革命以香港为大本营和大后方

     广州起义时,革命党以香港作为大本营,他们在香港策划、筹款、购买军火,再输送革命起义的部队进去内地。起义失败,革命党人撤退时也经过香港,在香港避难。这种做法成为日后武装起义的一个模式。

     南都:港英政府那个时候对这些革命党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这么多人过来,然后在这里搞这些活动。

     李金强:基本上采取比较放任的态度。只有当他们影响到香港的和平和繁荣,港英政府才会开始干涉。假如革命党不在香港搞事的话,他们是不管的。同盟会时期,我刚才说到边区革命,有些起义失败者到了香港以后,清政府就抓他们,说他们是国内土匪,要求引渡。革命党甚至可以在香港打官司,为他们洗脱罪嫌,例如黄冈之役的余丑,就是明显例子,因为香港是司法独立的。总体来说,它采取是比较放任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南都:当时在香港的外国人怎么看待这些革命活动的?

     李金强:在香港有很多英国人办的报纸,这些英文报纸对革命还是采取同情的态度。比如说在兴中会早期时,香港的《德臣西报》等,就一直在批判清政府,想制造舆论,将革命合理化。实际上孙中山搞革命,于兴中会早期的时候,我刚才说到英国人参与了、美国人参与了、日本人也参与了。所以说,近代中国革命一开始已经有国际性了,而不仅仅是本土的。

     南都:实际上在革命党人刚开始的时候,香港确实是策源地,之后变成了大后方跟基地的感觉了。

     李金强:我最近提出一个说法,叫“香港模式”。这种香港模式是怎样开始的呢?是1895年广州起义开始的,革命党以香港作为革命的大本营,他们在香港策划、筹款、购买军火,再输送革命起义的部队进去内地。他们的目标就是广东的省会广州。起义失败,革命党人撤退时也经过香港,在香港避难。这种做法成为日后武装起义其中一个模式。像1900年的惠州起义也是遵循这样一个模式,在香港策划、买军火,最后将起义力量送到惠州去,失败以后,也是撤退到了香港。

     在兴中会时期,大多数起义走的都是“香港模式”。但到了同盟会时期就有点改变了,同盟会时期,孙中山的策略是“东起西应”的“边区革命”,在广东东部以及今天的广西、云南、广东的西部等南方地区发动起义。虽然革命地点不在广州,但有些筹划还是在香港。但在西边的云南、广西,香港也是鞭长莫及,于是孙中山在西边开辟另外一个大本营,就是河内,所以河内是很重要的,孙中山后来也谈到河内越南华侨出钱出力了,又出钱又参与革命了。所以以河内为中心那边有四个起义,一个是上思,一个防城,一个镇南关,一个是河口。但上思跟防城的军火还是香港送过去的,其他都是在河内的,所以当时除了一个香港模式,还有一个河内模式,但是最后还是回到香港模式。为什么呢?因为1910新军起义去广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同盟会最重要的一次起义,就是1911年3月29日黄花岗起义。

     南都:黄花岗起义也是香港模式?

     李金强:是的,所以整个晚清,孙中山所策动的起义中,香港模式是贯穿始终的。香港是一个中外交通自由贸易港,大家随时可以进出的。比如说3月29号的黄花岗起义,那个起义部队哪里来的呢?福建来了,四川也来了,最后全部集中在香港;而革命所需的经费,也是集合寄汇到香港,很多南洋、美洲的华侨都是把钱寄到香港。最后在香港统一集中军火。可以说,这个香港模式是孙中山领导武装起义最早的一个模式,影响日后的起义。当然,长江流域的革命活动也非常多,我把这些革命称为中部革命。武昌首义之后,标志着香港模式失败了,而中部革命成功了。孙中山以香港为基地,在这边萌芽,在这边也开花了,结果不在这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