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强:近代中国革命的“香港模式”(2)

辛亥革命网 2011-08-04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颜亮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香港一方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英国人将英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制度都搬到香港

     南都:除了思想启蒙,香港在近代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又如何?

     李金强:香港在革命活动中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冯自由(亲历过辛亥革命的历史学家,著有《革命逸史》、《华侨革命开国史》、《华侨革命组织史话》、《社会主义与中国》等书。编注)在他的书中提到,孙中山在1895年革命失败后在日本横滨成立了兴中会横滨分会,这个分会的会长就是冯自由的父亲,所以他自己说他很早就参加革命了。1905年,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后就派了冯自由和他的同学李自重回到香港建立了同盟会香港分会。这个分会的第一任会长是孙中山的同学、好友陈少白。他大概也是做了一年左右,就将分会的会长交给冯自由,一直到1910年。

     当时孙中山在同盟会主要的革命策略就是发动“边区革命”,即在粤东、粤西以及广西、云南等地发动武装起义。这个策略当时主要是冯自由在香港帮他策动的,香港当时成了整个南方革命的策源地。冯自由后来就谈到,一部辛亥革命史,香港扮演了重要角色。你打开任何一部近代革命史,第一章就是香港。另外还有一些革命党人写的文献,像陆丹林的记述等,也曾提到国民革命的摇篮是在香港。为什么香港能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呢?因为香港是殖民地,而且在南方,清政府没有办法控制;同时,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这个自由贸易港,人跟物的来往是非常自由的。革命往往是在内地发生,但发动革命一定要有钱、要有人,你怎么样筹款、怎么样安排革命党人进入内地,接近大陆的香港在当时可以说是最理想的一个地点。所以说香港是晚清策动革命的一个大本营,是辛亥革命的摇篮并不为过。

     南都:孙中山早年主要是在香港受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不可以说孙中山也算是一个香港人?

     李金强:19世纪下半叶的香港社会虽然是以华人为主,但他们还没有强烈的港人认同意识。1894年,香港辅仁文社社员陈鏸勋写了一本名为《香港杂志》的书,我个人认为这本《香港杂志》是华人开始认同香港的开始。而在这之前,这些来自广东各地的华人大多不太认同香港,他们还是对中国认同的。当时省港澳三地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社会经济文化网络,往来十分频繁。孙中山就非常明显,他出生在香山县,出国时经过澳门,回国以后又跑到香港念书,念书的时候也常常去澳门,后来也去广州念过书———都是在省港澳一带活动的。

     能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生活、并产生比较,才有新的想法,这样才会有改良或革命的产生。从这个角度来看孙中山,你说他是香港人,恐怕不太准确。应该说,他们在香港亲眼看到了西方制度的优越性,开始感觉西方的东西比我们要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1923年,孙中山在经香港返广州准备第三次重建政权时,在香港大学的陆佑堂发表了一个很有名的演说,内容是,他的革命思想是从何而来?他说,我的革命思想是从香港诞生的。

     孙中山在香港找到革命同志

     和陈少白等结成“四大寇”之后,孙中山又认识了杨衢云。杨衢云是香港改革团体辅仁文社的创办人及社长,当时他已经有了反清的思想。孙中山认识杨衢云之后就一见如故。这一批人慢慢地聚在一起,对于清政府的不满情绪也日益高涨。

     南都:孙中山早年在香港的求学情况是怎么样的?

     李金强:孙中山出生在中山的一个华侨家庭,他哥哥孙眉1871年就移民到美国檀香山,经营农牧业兼营商业,数年之后,成为当地首富。1878年,他就把孙中山接过去了,先在那边念书。后来因为孙中山信耶稣,孙眉反对,就把他送回来。回来以后,孙中山有一次破坏了村中北帝庙的神像,遭到了乡人的反对,呆不下去了,他就在1883年底来到香港,一直念书到1892年,大概是九年多。但是中间有一年,1886年,他去了广州,念博济医院。孙中山到香港后进入的第一家学校是拔萃书室(现在是香港很有名的一个英文中学)。他不喜欢这个学校,很快就转去中央书院(今天叫皇仁书院),用“孙帝象”这个名在那里注册的,注册以后,他就在那里念书,到1886年。毕业以后,他考虑升学的问题,最后决定念医科,就去了广东的博济医院,在那里念了一年左右。1887年,何启在香港创办了专门针对华人的雅丽氏纪念医院以及附属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得知这个消息后便进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一念就是五年。孙中山说,那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五年。

     南都: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李金强:孙中山是香港西医书院第一届学生,他念书念得很好,每年都有进步的,成绩及表现都很优异,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892年7月23日,香港西医书院还在太平山顶的奥斯汀酒店举行了毕业典礼,大概有五十多人参加了毕业典礼。孙中山当时代表毕业生发表致谢辞,结束的时候一群人还唱起了《友谊万岁》,气氛非常热烈。所以他说,这五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与此同时,因为他成绩很好,所以他的老师都很看得起他。特别是康德黎,非常喜欢孙中山。当时康德黎在香港主办的活动,孙中山几乎都参加了。所以他在香港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的,如打皮球、槌球等。他除了要念医科和学习以外,还会参加很多的社会活动如救伤服务等,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还认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四大寇”在内,他们经常会聚在一起讨论国是,畅谈理想。

     南都:“四大寇”具体是哪四位?他们是什么时候聚到一起的?

     李金强:“四大寇”包括陈少白、孙中山、尤列、杨鹤龄,他们开始形成小团体,估计是在1888年。过去大家都说是1890年前后,恐怕不正确。陈少白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中明确说到,1888年他们四人已经开始相识聚会,也就是孙中山刚入校不久。“四大寇”的聚会一直持续到1892年,他们在一起谈什么呢?离不开反清思想及对洪秀全的佩服等。“四大寇”还是他们自称的。陈少白提到过,洪秀全反清,结果失败了,我们中国人说成王败寇,我们四个都是崇拜洪秀全,所以我们是“四大寇”。结成“四大寇”之后,孙中山跟着又认识了杨衢云。杨衢云是香港改革团体辅仁文社的创办人及社长,尤列跟辅仁文社的社员接触后认识了杨衢云,随后将杨衢云介绍给了孙中山———杨衢云就是我前面提到的“中英双语精英”,他是在圣保罗中学接受的教育,对西方的历史文化有了解。当时他已经有了反清的思想。孙中山认识杨衢云之后就一见如故。这一批人慢慢地聚在一起,对于清政府的不满情绪也日益高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