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生:从辛亥开始,破解百年革命之谜(3)

辛亥革命网 2011-07-21 00: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昶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百年来众说纷纭,当局者不清,旁观者更不明。但历史不容许不清不明,同时正因为它的不清不明,更需要每一个研究者穿越百年迷雾,廓清、

     南都:辛亥革命是精英主导的城市革命,这一点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 有文学化的反映。但是辛亥革命之后整个王朝政治体制解体,对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有没有触动?

     王奇生:我们长期以来认为辛亥革命只是一场上层的革命,只推翻了帝制,推翻了一个皇帝,地方基层社会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动。我觉得这个结论还是站得住的。应该说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非常鲜活地描述了当时那样一种状态。现在来看,真正开始触动底层社会的,也是1920年代的国民革命。人们过去更多地从辛亥革命的角度来看废科举的影响,认为废科举断了读书人的出路,等于将原来体制内的读书人推向国家体制之外了。对清政府来讲,这应该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当时清政府没有考虑那么周密,也没有预料废科举的后果有多么严重。尽管它也设计了废科举后的一些补救措施。比如说兴学堂,新学堂毕业照样给你授予功名,但是这些补救措施不大有效,新学堂出身的功名远不如科举功名受人看重,这个“功名”也就贬值了。另一方面,废科举以后,大批读书人出国留学,接触到另一种价值观——辛亥革命实际上就是一批海外留学生主导发动的,所以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是废科举的直接后果。实际上,废科举的后果还远不止此。如果更长远一点看,废科举对1920年代的革命也有非常直接的影响,这一点我们以前关注得不够。

     南都:科举制度1905年就废除了,为什么对1920年以后的国民革命还会有那么大的影响?

     王奇生:最近几年,我一直在研究湖南农民运动,觉得这里面跟废科举还有很大的关联。我们看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里面有一个很令人困惑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认为中共的革命能够发动农民,是因为它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把地主的土地给农民了,所以农民就跟共产党闹革命了。这是一个基本的说法,但是如果我们拿这个说法去看1920年代的湖南农民运动,就很难解释得通——1926年至1927年间,湖南有450万农民被发动起来。这么短的时间里,有这么多农民被发动起来,堪称奇迹。而湖南农民到底是如何被发动起来的,甚至还是一个谜。我们看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面讲得很清楚,湖南农民起来以后,首先是打土豪劣绅而不是分田地。实际上湖南农民运动始终没有到分田地的那个地步。严格来讲,当时声称打“土豪劣绅”,实际主要是针对“劣绅”而不是“土豪”。这就很奇怪了:种地的农民为什么首先把矛头对准劣绅,而不是从土地上直接剥削他们的地主?原来,废科举以后,士绅的社会构成在改变,这个改变里面确实有一个“劣化”的趋势。原来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那种绅,我们通常叫“正绅”,在科举废除后。正绅的养成渠道断掉了,一些地方社会的豪强,也号称自己是“绅”。士绅群体鱼龙混杂,确实有“劣化”的趋势。

     湖南农民运动里面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农民运动中最活跃的不是真正的农民,而是一批乡村小学教师和从城里读书回乡的知识青年。毛泽东考察的长沙、湘潭、衡阳等几个县,是当时湖南农运最活跃的地区,这几个县,每县均有一两千小学教师参加。在当时中国乡村教育非常落后的背景下,有这么多的小学教师参加农运,是令人震惊的。当时长沙县的乡村共产党员中,近60%是小学教师,真正贫农党员仅占30%。这里面说明什么问题呢?它反映了科举制度废除以后新学堂大批量产生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这些在省城、县城的新式学堂受过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小知识分子,他们往上晋升的空间极小,很多人在城里找不到出路,只好回到乡村去办新式的小学,或变相的私塾。这样一批小学教师在1920年代的湖南数量非常庞大。共产党能够把湖南的农民发动起来主要依靠这批小学教师和回乡知识青年。正是因为这样一批人主导农民运动,所以农民运动的斗争目标首先对准“劣绅”。实际上就是这批小学教师和回乡知识青年跟乡村原来的“精英”争夺权势、争夺资源。也就是农民运动中所谓的“劣绅”,原来乡村社会是这些人在控制。真正的贫苦农民跟这些“劣绅”之间未必构成直接的利益冲突,构成利益冲突的恰好是这批乡村小学教师。要革命,首先要把旧的“劣绅”打倒,然后由他们来掌控乡村社会权势。所以湖南农运的重点不是分田分地,而是打倒土豪劣绅。

     南都:这些乡村知识青年就是1920年代国民革命的骨干力量吗?

     王奇生:当然我们回过头来讲,1920年代无论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其骨干力量都是城市知识青年。我们过去更多地注意到城市这一块,没太注意农村。科举时代,考中功名者毕竟人数有限。到了新学堂以后就是批量生产了,数量可能是过去的十倍、百倍甚至更多。知识分子的产出远远超过了科举时代,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没跟上去,读书人多了而且没有出路,自然成为革命或社会动荡的基础。再说,从科举制度废除到新学堂兴起,它有一个过程,有一个时间段。辛亥革命主要是海外留学生主导,国内学生基本上没有群体性地参与。到五四运动,“国产”知识分子成了主体力量。1925-1927年的国民革命,国内青年学生更为活跃。从1905年至1925年,二十年基本上是一个世代更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