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伟时访谈录: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2)

辛亥革命网 2010-06-30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02年1月18日晚19:30,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做客人民网读书论坛,主题“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袁伟时访谈录: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袁伟时:这观点有意思,但不够全面。我认为政治领导人的个人选择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有很大作用。但基础是两点,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点是启蒙文化的普及和教育的普及。启蒙文化不是说教就能够实现的。应该让公民从民主的生活中学习民主。从自由的活动中学习自由和法治(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所谓开明专制是绝对错误的。
 
嘛咪嘛咪懵:袁教授,你研究的辛亥革命于今天时代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袁伟时:应该从这次革命的失败中吸取足够的教训。现在的人应该比当时孙等人高明一些了吧。
 
天马馨空:重复我的观点。学界对辛亥革命的后果估计太严重。这对辛亥革命是不公正的。袁教授以为然否?辛亥革命后的十几年除了政治不平稳,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平稳的,快速的。不能以政治的标准否定全局
 
袁伟时: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和文化大转变的雏形已经出现,但还很不成熟。
 
1.现代经济力量薄弱,全国市场体系还未形成,决定了资产者的力量的弱小。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民间社会组织主要是在戊戌前后,特别是20世纪第一个十年清末新政中发展起来的。十多年间虽然发展很快,毕竟力量还比较弱。以商会来说,1902年第一个现代商会出现在上海,至辛亥革命前夕,全国已有近一千个大小不等的商会。他们很活跃,有的还有武装——商团,是几次请开国会运动的主力,推动了市民的政治觉醒;此外,对辛亥革命期间不少地方几乎兵不血刃实现政权转移,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他们他们参加政治活动毕竟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加上整体力量还比较薄弱,还没有脱离必须依靠官府扶持的阶段。
 
2.1905年科举才正式废除,知识阶层的力量也不强。
 
3.政治家们普遍处于不成熟状态。以孙文为首的革命派本身对现代民主自由所知很有限,他们同中外流亡者一样,往往把颇大一部分精力耗费在内部纷争上,其革命活动则大都是军事冒险活动。辛亥革命后,中外人士观察他们的作为后,普遍认为他们是不成熟的政治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在理论认识上总体比革命派高,但实际政治经验不足,加上力量不足和认识偏差,使他们选择了与政治军事强人合作,冀图建立开明专制体制的错误道路。
 
4.掌握实权的政治军事强人大都是新旧参半的人物。特别是袁世凯死后,大权在握的武人,其素质越来越等而下之。
 
再重复一句,辛亥革命所有的成就都不过是清末新政的继续。
 
形而下:袁教授,我认为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共同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您说呢?
 
袁伟时:在我看来,决定中国兴衰的是能否虚心学习现代文明,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是不会灭亡的。死的是该死的东西。中国当前的最大问题是学习外来的法治思想和制度,实现中国文化的彻底转型。这句话有些伤中国人的自尊心,但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毓哲:袁教授能不能用简单几句话概括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
 
袁伟时:第一,不要象袁世凯那样以国情论、特殊论为藉口搞什么帝制、开明专制。要勇敢地实行民主共和。
 
第二,要保持一个和平环境,矛盾要通过法治来解决。不要随意动刀子,用暴力。
 
第三,要让老百姓讲话。监督政府和各种公众人物的行为。
 
第四,要坚持发展市场经济,培育一个公民社会。要知道清末民初的近一千个商会和不计其数的知识分子团体对政权的转移和社会的稳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至柔无为: 袁教授,二次革命的失败是否可以认为是中国军阀混战的开始?
 
袁伟时:二次革命本身就开创了一个在新制度建立但不完善的情况下,用武力解决政治矛盾的坏先例。这些是要切记的教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