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张舜徽先生二三事

辛亥革命网 2020-05-28 13:37 来源:《月华集》 作者:冯天瑜 查看:

1960年读高中三年级,我就得识舜徽先生。那时的舜徽先生偶尔到武昌矿局街冯家老宅与先父晤谈。因几位兄长皆远赴他乡,家里只剩下我一个后生,故每有客人到来,照例由我迎候、招待。

冯天瑜

 

  1960年读高中三年级,我就得识舜徽先生。那时的舜徽先生正当盛年, 偶尔到武昌矿局街冯家老宅与先父晤谈。因几位兄长或工作,或念大学,皆远赴他乡,家里只剩下我一个后生,故每有客人到来,照例由我迎候、招待。在敬茶间,听到舜徽先生以浓重的湖南乡音称先父为“冯老”,先父则称舜徽先生为“张老师”。在父亲书房进出,我断断续续听到他们的谈话内容,多半与古籍、金石书画有关,原来两人皆喜文物收藏。记得先父一次在舜徽先生离去后浩叹曰:“此人乃百夫之特!”我不解其意,随即询问,父亲说:“《诗经》语,你查查《国风》,谓百人中数他杰出。”又说:“张舜徽了不起,并未上过大学,凭着家学和自己努力,博通古典,学识宏富。刚才我们议及乾嘉诸老,他旁征博引,见识了得。”先父还由此发挥道:“学问主要靠自学,张舜徽颇类古人欧阳修、西哲赫胥黎、今贤钱穆,他们皆自学而成大才。”

  当时我临近高考,而自知进不了理想的大学和专业(因父亲正戴着右派帽子),心绪颇为低沉,但听了父亲对舜徽先生奋发不懈、自学成才的一番赞辞,不禁暗自释然而心向往之。此可谓榜样力量无穷。

  斗转星移,时至1983年左右,我正在撰写《张之洞评传》,常去湖北省图书馆古文献室借阅群籍,得先母的老同事、馆员张德英等热情接待。歇息间,德英先生聊起:“近二十年,来此大量借阅古籍的,你是第三人。”我问另两人为谁?张德英说:“60年代初,姚雪垠写《李自成》,多次前来遍览明清笔记,抄录成卡片。”我曾在姚老家里见过卡片柜,卡片上书蝇头小楷,摘录明清正史、野史、笔记小说。听张德英一说,这才知道,姚氏卡片多抄录自省馆群籍。德英又说:“也在60年代初,张舜徽常来借阅清人文集,大约十天半月换一集,还书时,书中夹有许多纸条,我一张张替他抽出。”张德英感叹道:“如今已少有人这样一本本原始文献读下来!”我喜阅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别录》,常为其对清人诸论著中肯的评点击节叹服,而在省馆听张德英老师一席谈,仿佛得见舜徽先生青灯黄卷,阅览清人文集并作精要点评之动人情景。

  有些学人羡慕秘籍、孤本发现,遗憾于自己少有创见新论,是无缘接触秘籍。这种心态虽可理解,也有一定道理,然又不宜走向偏锋,忽视研读传世文献的基础作用。舜徽先生有言:“读常见书读基本书”,指示了为学常道。舜徽先生还说:“为学不厚植其基,则无以远大。”即以秘籍而论,非“厚植其基”者,难以发现秘籍之“秘”、开掘其新的学术意义。而且,由常见文献中引出不平常的卓识,方是独具只眼的真豪杰。舜徽先生的一些论著便展现了范例。

  2011年2月20日拟于张舜徽先生百年冥寿之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