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书院传统

辛亥革命网 2020-05-11 09:19 来源:经心书院 作者:冯天瑜 查看:

本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老师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

  从1869年到2019年,经心书院走过150年历程。2019年年中,经心书院举办150周年纪念活动,冯天瑜、郭齐勇、安乐哲、万俊人、丁夏等著名学者齐聚经心书院,围绕“看世界·看中国”这一主题探讨如何从青少年开始,促进中外文化互鉴与民心互通。

  本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老师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

  今天是我第一次来到东湖之滨的经心书院,这里可谓有茂林修竹,高朋胜友。

  前面几位先生的发言,视野宏阔,我就讲一点具体的,既然我们来到经心书院,就谈一下经心书院的创办人张之洞和书院的特色。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殿军,他在中国近代化中的贡献有三个方面:

  第一、兴实业,建立中国的近代工业;

  第二、练新军,建立新式军队;

  第三、办文教,培养新式人才。

  张之洞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所以他为政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教育。他的为官生涯,比较为人熟悉的是作封疆大吏,尤其是十七年之久的湖广总督的经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张之洞还有十年学官的经历,第一任是浙江副考官,第二任是湖北学政。在湖北学政任上,他做了很多事情,其中很重要的一件就是在当时湖北巡抚李鸿章的支持下创办了经心书院。后来他又赴任四川学政,创办尊经书院;出任封疆大吏后,仍然重视教育,在山西巡抚任上,创办令德书院,任两广总督时创办广雅书院。然后担任湖广总督,办了一系列教育实事。

  一是办新学堂。如武汉大学前身自强方言学堂,华中农业大学前身农务学堂,武汉科技大学前身湖北工业学堂,等等。

  二是书院改制。张之洞对中古形态的书院进行改造,保留它的优良传统,同时引进西学,最著名的是两湖书院,人称“有书院之名,有学堂之实”,培养了黄兴等许多杰出人才。

  张之洞办书院有不少我们可以继承和学习的地方。张之洞在四川学政任上办尊经书院时,撰写了可以在中国学术史上垂范千古的两部著作,一部《輶轩语》,这是讲科举考试的预备书;讲述了准备科举考试的读书治学之方法。另一部是《书目问答》。《书目答问》对中国浩如烟海的典籍进行了归纳、提点,现在做目录学的专家认为,如果中国要选几种最重要的书目类著作,《书目答问》可以列入其中。少年天才梁启超年轻时才华横溢,学术水平已经很高了,他读到《书目答问》后发出一句感慨,“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者”。我们谈到书院,有一个传统要继承,那就是认真地读基本书。

  我刚才看了有好多题目,非常宏大,十分高远,但是我也有一点担心,我想学问还是要从具体入手,由点带面,一开始就做非常宏大的题目,很有可能会比较空泛。要先认真读一点基本书,这是我们书院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

  我在日本讲学几年,日本师生的一项基本工夫是会读,也就是对某个领域比较经典的书籍,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精读、研讨。我虽然看书不少,但以前并没有像这样会读过。在日本讲学几年间带学生会读,自己算是补课,收获颇丰。几届的学生们也说,来大学研习几年,得益最大的是这半年的会读。而会读正是书院传统,恐怕我们的文史哲教育要恢复这种会读制度。

  书院有值得新学堂借鉴的好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师生之间讨论、研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近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移植到教学领域,这便是班级授课制,能够大量普及教育,但抛弃了我们书院制度中师生当面切磋、共同研究的传统。我想,这种优良传统,是值得现代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参考和借鉴的。

  今日复建经心书院,第一义便是弘扬书院教育中的精华、优点,比如会读基本书,比如师生切磋研究的教学方式。当然这也不只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大家看看古希腊的群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生之间,也是这样做。我最喜欢的一幅西方油画,是拉斐尔创作的壁画《雅典学院》,描绘了古希腊的群哲在一起研讨、辩论,或者独自发出特别的见解。我也期待着未来有美术家可以将我们诸子百家争鸣的场景创作出来,更重要的是,我们青老学人济济一堂,共研共学,发扬书院传统,开创新世纪的“东湖学院”。

  经心书院为同治八年(186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在武昌所创办的著名书院,是湖北省重要历史文脉。今由一群有使命感的企业家共同发起复建,旨在“文化传承、智慧分享、兼济社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