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绿化造林思想的内涵和实践

辛亥革命网 2019-03-21 10:11 来源:团结报 作者:刘大恒 查看: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十分关注我国的绿化造林事业,今天我们国家把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正是对致力于发展中国林业事业的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十分关注我国的绿化造林事业,并以他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认识到,绿化造林是抗御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利国利民的大事,进而形成了他的森林防治涝灾、政府管理森林、人工造林、科技兴林、国营经营林业的完整绿化造林思想。

  ▶绿化造林思想的发端◀

  1890年,正在香港医科学院读书的孙中山,目睹当时我国农村破落、民生凋零的景象,出于一片爱国的热忱,给颇有名望的晚清故臣、香山县濠头人郑藻如写了一封长信,这就是著名的孙中山《致郑藻如书》,信中提出了改革社会、振兴中国的建议,并具体地提出要求亲自参与各项改革和建设的实施。其中就发展家乡林业提出了他的建议:“远者无论矣,试观吾邑东南一带之山,秃然不毛,本可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而无人兴之。农人只知斩伐,而不知种植,此安得其不胜用耶?蚕桑则向无闻焉,询之老农,每谓土地薄,间见园中偶植一桑,未尝不滂勃而生,想亦无人为之倡者,而遂因之不广耳。不然,地之生物岂有异哉?纵无彼土之盛,亦可以人事培之。道在鼓励农民,如泰西兴农之会,为之先导。此实事之欲试者一。”从信中可以看出,青年孙中山以他敏锐的眼光觉察到,当时家乡一带因为滥伐森林,形成不少荒山秃岭,当局不注重造林护林,后果十分严重,并愿意自己亲自去实践。1891年,孙中山所写《农功》一文中,再次提出:“其余花果草木,皆当审察土质,于隙地广行栽种。”“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东南边界则教以树棉种桑、缫丝制茶之法”等观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发展林业和多种经营。1894年,他又向北洋大臣李鸿章上书,再次提出关于审察土质,利用山泽荒地,讲求树艺,使山泽之利尽出,万物为人所用的意见。

  孙中山在其重要著作《三民主义——民生主义》中,对绿化造林抗御自然灾害作了重点阐述,他指出:“近来的水灾为什么是一年多过一年呢?古时的水灾为什么是很少呢?这个原因就是由于古代有很多森林,现在人民采伐木料过多,采伐之后又不行补种,所以森林便很少。许多山岭都是童山,一遇大雨,山上没有森林来吸收雨水和阻止雨水,山上的水便马上流到河里去,河水便马上泛涨起来,即成水灾。”他接着提出:“要防水灾,种植森林是很有关系的,多种森林便是防水灾的治本方法……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制定了植树造林的蓝图,计划在中国北部及中部,由国家出资人工造林,为此通令“划分林区,广设苗圃,积极提倡造林”;在《三民主义》《建国大纲》等一系列公开的演讲中,他也精辟论述了森林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对中国森林建设和木材利用也作了透彻的分析。

  ▶设立政府林业管理机构◀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即设置国家林业管理机构,由中央内务部负责农林事务;在地方设置南京府劝业科,负责“山林土地事项”,使南京临时政府初步建立了层次完整的林业管理体系。后受孙中山的影响,北洋政府也在中央设立农林部;1920年下半年,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自兼内政部长,明令农务局负责“培植及保护森林”。后农务局并为第二司,继续主管“农业、林业之保护、监督、奖励及改良事项。”孙中山在政府设立林业管理机构,基本上属于借鉴西方政府机构的模式,对当时林业绿化工作起到了较好的组织领导作用。

  孙中山在当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时,积极支持绿化造林事业,支持金陵大学美籍教授裴义理开发荒芜的钟山以救济灾民。对裴义理恳请“提倡造林,防止水灾”,并建言先从“以工代赈,开垦荒地”入手,孙中山非常赞同,并领衔在《成立中国义农会呼吁书》上签名,表示愿“竭力襄助,速观厥成”。1914年,政府还专门拨给紫金山、青龙山官荒土地4000亩,作为开垦造林之用。裴义理亲自动手,并创办灾民子弟学校,传授种植技术,使参加以工代赈的农民人数越来越多,种植的林木质量越来越高。如今,钟山林木森森,便是那时打下的基础。

  ▶支持发展林业科研教育◀

  孙中山积极倡导在林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鼓励采取科学方法研究农林业生产,提出了“兴办林学”的要求,发展中国林业科技和培养大批林业技术人员、林业专才。孙中山多次向学生宣讲林业与救国的紧密关系,他的思想影响了一批留学归国的林业学子,他们归国后大多从事林业科研教育工作,为加快中国近代林业教育和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孙中山对林业教育和研究的支持下,随着一批专业学者的归国,中国林业教育开始发展。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南京私立金陵大学等分别于1912、1914和1915年创建林科;1917年林业专门的学术团体中华森林会创立;1921专业杂志《森林》创刊。

  1924年,孙中山广东革命政府为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颁布《考试条例》,规定应聘林业机构荐任文官者必须参加森林化学、森林工学、森林测量、森林动物学、森林植物学、土壤学、气象学、林政学、树病学、造林学、昆虫学、森林保护及管理法、植物生理学等科目书面初试,合格后再参加相同科目口头复试,最终合格者方可为荐任文官。这充分体现了孙中山重视林业科技人才,用行政手段鼓励林业人才脱颖而出。

  ▶倡导人工营造森林◀

  受农民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早年的孙中山就已初步掌握了人工植树方法。1883年,时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时携带酸豆树籽种在自家院内,成为孙中山人工造林实践的出发点。1890年,孙中山开始着手在家乡筹备人工造林,他对广东香山无林区进行了初步调查,提出要将香山东南一带“秃然不毛”之山,“植果以收利,蓄木以为薪”。面对当地农民只知砍伐,而不知种植林木的愚昧无知状况,他利用假期,在家乡种植桑树,为父老乡亲提供样板,初见成效。

  孙中山在香山倡导植树时,又上书清朝官吏,推荐自己制定的植树造林方案。即:“凡于沙漠之区,开河种树”“其余花果草木,审察土宜,于隙地广行栽种”,及时预防“谷蟊木蠹”。这也是孙中山的第一个植树造林方案。

  1915年,为提高全民植树意识,统一全国人工植树时间,孙中山建议北洋政府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获得赞同。1916年,孙中山在视察绍兴时,大声疾呼“譬彼高山,胡不栽森林”。作为一位日理万机的革命家,孙中山能够随时随地倡导人工植树造林,亲自参加人工植树活动,制订人工造林计划,提倡设立国家植树节,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人工植树造林的重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国家经营林业生产◀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在野党领袖身份,用英文给《大陆报》撰文,主张“凡森林各业,均应收归国有”。其所产利益作为国家税源,用于行政、教育、慈善等事业经费。1920年,孙中山提出预防地主、资本家垄断山林的具体方法,即国家经营林业生产。他在《地方自治实行法》中说:“凡山林悉归公家所有,由公家管理开发。”“其数年或数十年乃能收成者,如森林、果、药等地,宜由公家管理。开荒之工事,则由义务劳动为之。”

  1923年,孙中山开始实施国家经营林业生产政策,在他制定的一系列法令、法规中规定:在都市内,果园、苗圃征收千分之一零五地价为普通地税,随着土地增值,按超过原地价的百分比征税,但每亩地价不到二百元者免征增值税。国有山林均准人民承垦,承垦年限“树林地一千亩未满者二年,一千亩以上两千亩未满者三年,两千亩以上三千亩未满者四年,三千亩以上四千亩未满者五年,四千亩以上五千亩未满者六年,五千亩以上一万亩未满者七年,一万亩以上者九年。”规定每亩地价七角,提前完成垦荒植树造林者可按比例减其地价。

  1924年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提出:“山林川泽之息”“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本县资力不能发展兴办者,国家当加以协助。其所获纯利,国家与地方均之。”这些规定被孙中山手书写进了《建国大纲》中。孙中山自视《宣言》和《大纲》是最权威和经典著作,国家经营林业生产、全民占有林业效益的设想,当然就成为孙中山最具代表性的造林绿化思想组成部分了。

  综上所述,孙中山的绿化造林思想是近代中国最进步、最革命的林业科学体系,借鉴了西方林学理论精华,又有孙中山的许多首创,尤其是他能在实践中升华自己的绿化造林思想,为中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正因为如此,今天我们国家把孙中山逝世纪念日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正是对致力于发展中国林业事业的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