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调元的名、字、号及笔名考论

辛亥革命网 2019-03-11 10:37 来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年第1期 作者:邓江祁 查看: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学界对于宁调元的名、字、号及笔名却并未完全弄清楚,从而影响到对宁调元进行全面、深入、精准的研究。新发现的相关史料表明:宁调元的谱名为宁之梯,学名为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宣传家、作家和诗人,宁调元固然不仅有名有姓、有字有号,而且还有众多的笔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宁调元的名、字、号及笔名却并未完全弄清楚,从而影响到对宁调元进行全面、深入、精准的研究。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结合新近搜集到的相关史料,特就此问题作一考论,以就教于方家,以期对于推进宁调元研究的深入有所裨益。
  一、宁调元的名
  名,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说文解字》曰: “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其意思是说,人们在共同的生活和交往中,白天相见,可通过形体、容貌、手势、动作等来识别彼此,但到了晚上,相互看不清楚,人们要相互联系,就只能通过用口呼其名来使对方知晓了。由此可知,一个人的名是自己使用,或长辈称呼时所用的。所以,从古至今,孩子出生后,长辈就要为之取名。
  宁调元出生之后,其父给他取的是什么名字呢?据《楚攸甯氏六修族谱》记载,是“之梯”。因为楚攸宁氏的祖先在明代以后,为本族人免重名越序之弊,每代定一嘉字,随时择用。至乾隆辛卯(1771),楚攸宁氏族谱经初修于“乾思魁祖 元武映宗”的行字之后,加上“卫之祥发 远振家声”八字,民国癸酉,五修族谱之际,再添二十四行字,形成楚攸宁氏班行(世派)诗,以供后世命名时循序取用其中一字编入名中,以明确辈份。此班行(世派)诗全文如下:
  乾思魁祖 元武映宗 卫之祥发 远振家声 泽承先正 光裕后昆 敦信崇礼 康乐和亲 美继前哲 德观厥成
  宁调元父亲属“乾”字派下第九世,按上述班行(世派)诗顺序属“卫”字派,故名卫均。而宁调元属“乾”字派下第十世,在楚攸宁氏班行诗序中为“之”字派,故以派序取名为“之梯”。所以,宁调元的派名或谱名叫宁之梯。
  既然宁调元的派名或谱名叫宁之梯。那么宁调元又算他的什么名呢?笔者认为,是其学名。旧时大户人家小孩入学时为方便学习,还要为小孩取个正式的名字,以供老师称呼,即为学名。虽然《楚攸甯氏六修族谱》中关于宁调元的条目中对此未作说明,但笔者从其堂弟(宁调元叔父宁卫坚之子)宁之煦的条目中发现了线索。因为宁之煦的条目中记载:“之煦,字先荣,学名调文,号仙云。”由此不难推知,宁调元是宁之梯的学名。
  除了派名、学名,宁调元还有化名。所谓化名就是为了隐藏真名而另起的别名,知道的范围只限于极少数可靠之人。1907年1月,宁调元被捕入狱之后,时常通过监外的友人刘谦与外地同志进行通信联系。出于保密的需要,这些信件常署名为辟支或士逸。同时为了不使外人知道这些信是通过刘谦转给宁调元的,1908年3月7日,宁调元特在致高旭信中说:今后给他回信,“乞由长沙中路师范学堂刘谦转交林士逸”。由此可知,林士逸和辟支均为宁调元的化名。
  二、宁调元的字
  古代男女除名之外皆有字。《礼记·檀弓上》曰:“幼名,冠字”。孔颖达疏:“始生三月而加名……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这就是说,古代男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取名(亦有出生后即取名),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 (后来并不一定遵循,曹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但皆有字)。之所以名之外还要字,是因为名是用于自称,而字是用于人称。也就是自称用名, 表示谦称;称人用字,以示尊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韩愈名愈,字退之;诸葛亮,字孔明,等等。古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也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有的词义相近,有的词义相辅,有的词义则相反。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词义相近;屈原名平,字原,“平”与“原”词义相辅;而韩愈名愈,字退之,“愈”是胜过的意思,与“退”的意思正好相反。
  宁调元出生于清末,当然也有字。那么,宁调元的字为何字呢?对此,学界的说法却众说纷纭。柳亚子、刘谦在其所撰纪念宁调元的文章中均说:“宁调元,字仙霞。”所以,后来众多宁调元的研究者,如杨天石、曾景忠、刘湘雅、郭汉民、熊罗生、唐建明,等等,都持此说。但冯自由则说:“宁调元,字太一。”而傅尃综合以上两种说法:“宁调元,字仙霞,又字太一。”笔者还发现,宁调元于1911年6月19日在南社入会书上的姓名一栏中所填写的信息为“宁调元,字仙霞,一曰大一。”
  但经笔者查考,《楚攸甯氏六修族谱》上记载宁调元的字却既非 “仙霞”,亦非“大一”或“太一”,而是“光甲”。
  在上述几种说法中,笔者认为,《楚攸甯氏六修族谱》上所记载的宁调元的字为“光甲”是值得信赖的。理由主要有二:
  第一,宁调元的名与字符合古人取字选字的规则。据分析,宁调元的字“光甲”与其名也有一定联系。,在天干中排第一位,通常表示居第一位;而元则有首、始、开端、第一等意思,所以“甲”与“元”词义相近,均有第一的意思。这说明,宁调元的名和字在意义上存在词义相近的联系,符合古人取字选字的规则。
  第二,宁调元的父亲和儿子均曾先后两次参与修谱。经查,楚攸宁氏族谱初修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冬,重修于清道光六年(1826)春,三修于清咸丰八年(1858)秋,四修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秋,五修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秋,六修于2005年冬,详细记载了楚攸宁氏的源流和分流、楚攸宁氏的风俗文化、楚攸宁氏的簪缨英名、楚攸宁氏的世系世录以及历次修谱的情况。该谱1898年四修之时,宁调元已15岁,宁调元之父宁卫均尚在世(1902年逝世)并为四位纂修之一。在修族谱这件大事当中,宁卫均应该不会把自己为儿子取的字给编错。到1933年秋五修之时,宁调元逝世已20年,宁调元之子宁祥大积极参与,不仅为其祖父卫均公夫妇、曾祖父宗绶公夫妇分别捐大洋二十元配享,且与宁调元的堂弟之煦(仙云)均为纂编(纂编共四位),应该也不会把乃父和乃兄的字弄错。而况,楚攸宁氏每次修谱都组织严密,除了四位纂修,还有四位誉对,因此也不必怀疑族谱在编写、校对和印刷上出现错误。此外,到1933年秋五修之时,柳亚子《宁烈士太一传》、刘谦《宁调先生革命纪略》、傅尃《亡友宁太一事略》均已先后发表,刘谦还曾为之作序,序中称宁调元为“宁太一”;2005年六修之时,宁调元逝世已92年,谱中的《簪缨英名》全文收录了上述三篇纪念宁调元的文章。然而,楚攸甯氏族谱中有关宁调元字的记载,却一直未按上述三篇文章中的说法或宁调元在南社入会书上所填信息将其更改为“仙霞”、“大一”或“太一”。这就充分说明,楚攸宁氏族谱中关于宁调元“光甲”之字的记载是初始的,延续的,因而也是真实可信的。
  三、宁调元的号
  除了名和字,中国古代一些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还有“号”。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所起, 所以又叫“自号”, 而它是名和字之外另起的一种称谓, 因而也叫“别号”。号,一般常用于自称,对人称其号则是一种敬称。所以,号亦常被作为称呼之用。名和字由于是长辈所取,一般不可轻易更改,而号则不同,可因个人喜好和人事变迁随意更改或增加。
  宁调元作为文学家和诗人,当然少不了号。对于宁调元的号,学界的观点似乎比较一致,即“号太一”。张明观则又在其后加上“亦写作大一”。
  但经笔者查考,《楚攸甯氏六修族谱》上记载宁调元的号却为“仙霞,大一”。可见,宁调元在南社入会书上所填之“仙霞,大一”不是其字,而是其号。而况,如前所述,宁调元的堂弟宁调文(之煦),号仙云。两兄弟一号仙霞,一号仙云,两者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此外,笔者还发现,宁调元曾自称“秋士”,自号“愁人”。在其《戊申七月初十笔记》一文中,宁调元说:“太一以孟秋生,秉四方之金气,性最傲,志最刚,颜有秋色,心有秋气,言有秋声。一诗一词,必有秋意。故字书愁字从秋,从心。……是以宁子自称秋士,亦号愁人”。
   虽然宁调元号仙霞,大一,但其好友,如柳亚子、傅尃、刘谦、高旭等人则一般不称宁调元“仙霞,大一”之号,却常常称之为“太一”、“太乙”或者“仙甫”。他们不仅在其纪念宁调元的文章中不用“大一”而用“太一”,而且对其整理出版的宁调元遗集亦统统命名为《太一遗书》《太一诗钞》《太一诗存》《太一丛话》《太一笺启》《太一文存》或《太乙丛话》《太乙笺启》《太乙文存》。高旭与宁调元诗词唱和时也不称宁调元的“仙霞”之号而常称之为“仙甫”,如其所作《南歌子·仙甫集所作〈愿歌〉及〈至日怀人〉之什,为〈南幽百绝〉,索题》及《貂裘换酒·仙甫感某君营救事,寄示一阕,依韵和之》,等等。
  还需要指出的是,柳亚子甚至在整理出版《太一笺启》时,竟将宁调元原信中凡署名为“大一”者,一律改作“太一”。这一秘密直至1960年代柳亚子夫人郑佩宜将柳亚子所保存的宁调元致其十五封信的原件捐赠给苏州市文管会之后,才被张明观发现。所以,如前所述,张明观认为宁调元的号“亦写作大一”。此外,笔者查考宁调元文集后也发现,宁调元在任《帝国日报》总编时,主持的一个有影响的栏目明明为“大一丛话”,结果也被柳亚子等人改为“太一丛话”。
  既然宁调元的号为“仙霞,大一”,为何柳亚子、傅尃、高旭、刘谦等人又常常称之为“太一”“太乙”或者“仙甫”呢?这是因为,号既是被作为他人称呼之用,因此一些好友在使用时往往又根据自己的喜好作一些小小修改。例如,黄兴,号觐五,而其友人则喜欢称(写)之为廑五、谨吾、厪午、近午、庆午、竞武或堇坞,等等。这些略经修改而成的“号”类似于今日广泛流行的昵称,朋友间用之,以示亲密和亲切。它们与原号往往也存在一定的关联,有的是音相近,有的是字相近,有的则是义相近。柳亚子、傅尃等人所称宁调元为“太一”“太乙”“仙甫”与其“仙霞”“大一”之本号其实也是有关联的。如《易经》中太极又称大一或太一,大即太,都有至高无上的意思。而在中国古代“太一”也指北极星,又常常被写作“太乙”,且“太一”与“太乙”的读音也近似,故“大一”“太一”与“太乙”又为相通。“甫”则是古人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类似于今天的“君”,所以高旭对宁调元不称“仙霞”而称“仙甫”也是对宁的一种敬称。
  值得一提的是,柳亚子等人对宁调元的昵称“太一”,经他们广泛应用之后广为人知,而宁调元“大一”的本号却鲜为人知。所以,后来宁调元不仅认可了“太一”“太乙”“仙甫”这些友人对他的称号,还曾以之为笔名发表文章。
  四、宁调元的笔名
  笔名是指作者发表作品时隐去真名所署的别名或假名。由于笔名与号一样,也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起,所以号也常用作笔名。辛亥革命前,宁调元所写的诗歌和文章大多是针砭时弊、抨击黑暗,鼓吹排满,具有强烈反对清政府倾向,因此为避免遭到清政府的迫害,发表文章时常常不使用本名,而是使用各种笔名。
  杨天石、曾景忠在《宁调元集》的“编辑说明”中指出:“宁调元生前使用的笔名确切可考者有太一、大一、大、仙霞、仙侠、仙甫、仙、屈魂、辟支、民遗等10个。”
  既然是笔名,就应以公开发表的文章为依据。据笔者查考,上述杨天石、曾景忠所言宁调元生前使用的10个笔名中,屈魂和仙霞见之于《洞庭波》《汉帜》,辟支见之于《洞庭波》《汉帜》《复报》;民遗见之于《汉帜》,大一见之于《竞业旬报》《民声》《帝国日报》《大公报(天津)》《民声日报》《民谊》,大、仙见之于《帝国日报》;仙侠、太一见之于《民声日报》,太一、仙甫见之于《南社》。
  宁调元的上述笔名,来自于其号及其演变而成的有:仙霞、大一、太一、仙甫、仙侠、大、仙,另起的是:民遗、屈魂、辟支。1908年,宁调元在致高旭的信中说:“以后惠诗词书名,惟辟、屈二名均不宜用。”因此,1908年之后,民遗、屈魂、辟支三个笔名不再使用。而在宁调元使用过的笔名中,“大一”无疑是其使用时间最长,涉及报刊最多的笔名。
  尽管杨天石、曾景忠所总结的宁调元使用过的10个笔名是迄今最为全面的宁调元笔名,但笔者认为,仍有遗漏。据笔者查考,宁调元生前还曾使用了以下三个笔名:一是人,二是山,三是太乙。
  笔者发现,《帝国日报》1910年10月5日的“紧要新闻”刊有关于资政院会议的报道其中,《初二日之资政院》《资政院议员听者》《核减海军军费问题》等三篇文章署名为“山”,《割肉医疮之度支部》署名为“人”。
  10月6日的“紧要新闻”刊有《海军经费之交议》一文署名为“山”,《广西资议局议员全体辞职之大风潮》署名为“人”。
  10月29日的“紧要新闻”刊有长篇报道《资政院议事之幼稚》署名为“山”,《胡思敬丧心病狂》署名为“山”,《新疆正监理暂不派人》署名为“人”。
  笔者认为,上述笔名“人”和“山”均应为宁调元的笔名。主要理由有二:
  第一,宁调元应是这些文章的作者。在北京主编《帝国日报》期间,宁调元除了以大一、大、仙等笔名先后在《我之言》《燕尘琐录》《世界珍闻》《滑稽新闻》《大一丛话》《短评》《时评》《议场谭屑》《文苑》等栏目发表诗文外,还时常以记者身份亲自外出采访。尤其是资政院开会期间,宁调元每天必赴会旁听。1910年7月,他在给高旭的信中说:“弟担任总编辑之役,除编纂紧要新闻及中央、地方新闻外,尚有时评、丛话、文苑之责。上海名报编新闻原有成稿,而此间紧要事件,全仗自己打听。其撰成系临时事。盖访员全不可靠,可靠者必不做访员,亦社会积习使然也。” 同年10月11日,他在给柳亚子的信中说:“弟在此间,无事不要过手。资政院开院,每日又必往旁听。自午前七时至午后六时,皆在劳动之中。”由此可证,《帝国日报》“紧要新闻”上刊登的这些关于资政院会议的现场报道大多出自每日到会旁听的宁调元之手。
  第二,“人”和“山”系由宁调元所用之笔名“仙”字拆分而来。中国人取名,历来有所谓拆字取名法,即把一个合体字拆成几个能表意的合体字或独体字而为另一名。例如,老舍原名舒庆春,入北京师范学校学习时,为自己取字“舍予”。这是把自己的姓“舒”字拆为两半而成的。著名演员古月,原名胡诗学,后来将姓“胡”字折成“古月”二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拆字取名法,宁调元也曾为之,如傅尃字钝根,宁调元则将其“钝”字拆成“金”、“屯”二字,称之为“金屯”。在主编《帝国日报》期间,宁调元常将自号“仙霞”简化成“仙”为笔名发表文章,例如,《帝国日报》1910年9月23日“滑稽新闻”栏目中的《牛皮之专销》一文署名为“仙”。综上可证,“人”和“山”由“仙”字拆分而来,均为宁调元的笔名。
  至于宁调元“太乙”的笔名,则是笔者发现了一些以“太乙”为笔名发表的诗文。经考辨,这些诗文均出自宁调元之手。例如,1907年11月5日《广益丛报》上有《感事》(一呼一吸一障碍)一诗,悼念在黄石港投水而死的醴陵籍留日学生唐镇礎,署名太乙。笔者还发现,此诗后来被柳亚子编入《太一诗存》,但被改名为《唐守楩蹈江死,诗以哭之》,并被删去了原诗前的长序部分,只保留了诗的部分,从而使长序部分不为读者所知。由上可证,“太乙”确系宁调元笔名之一。
  综上所述,对于宁调元的名、字、号及笔名,我们可以作如下小结:宁调元的谱名为宁之梯,学名为宁调元,自称秋士,化名有林士逸、辟支;字光甲;号仙霞、大一,自号愁人,别号太一、太乙、仙甫等;宁调元生前使用过的笔名有屈魂、辟支、仙霞、民遗、大一、大、仙甫、仙、人、山、仙侠、太一、太乙等13个。
  (原载: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年第1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