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铁路建设的思想与浦东铁路(2)

辛亥革命网 2019-02-27 13:40 来源:浦东史志办 作者:唐国良 查看:

伟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也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百年之前的李平书,能有如此大胆的设想,深谋远虑的手笔,绝非偶然。分析其建设沪金铁路的思想动因,可以看出:

  一、李平书的思想来自于较早接受西方先进文化,以及对现代交通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1873年,19岁的李平书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当时上海质量最好的龙门书院。龙门书院是一座讲求新学,思想活跃的高等学府,藏有大量西方书籍,且有一批第一流的西学人才。生活在这一特殊环境中的李平书,较早地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对西方传入中国的现代交通,特别是铁路交通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1883年,李平书在有重要影响的新闻媒体《字林沪报》馆襄理笔政时,在时事论《护商以富国论》一文中讲:“泰西诸国,开辟后于中华,观其国史记载,于盛衰与兴废之迹实未多,而近百年之富则骎骎驾中国而上。……是以铁路、电线、汽机、矿务……”1884年,他在《大泰王安敦遗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玳瑁表》一文中,虚拟大泰王(指古罗马)口气,叙说汉代中西交通之典故。1887年5月,30刚出头的李平书专程到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早的我国香港及新加坡游览,进一步加深了对现代交通重要性的认识。尤其1907年他任江苏铁路局董事后,对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可靠,能全天候运输等多种优点有了更深的感悟,较早认识现代交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促使其筹建浦东沪金铁路的重要动因。

  二、李平书的思想动因来自于老城厢市政建设的成功实践。

  1903年,李平书受委担任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造船厂前身)提调,1905年3月又被委任为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总董。他主掌总工程局后,对城厢内外的道路交通进行全面改造,办了大量实事。如疏通道路,增扩城门,至1909年新辟尚文门(后名小西门)、拱辰门(后名小北门)、福佑门(后名新东门),拓建宝带门(后名小东门)、晏海门(后名老北门)、朝阳门(后名小南门)。1909年6月18日,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改组为上海城自治公所。在城厢内外总工程局、自治公所期间,李平书主持辟筑道路60多条,修建桥梁50多座,疏浚河道9条,极大地改善了上海城厢地区的交通。其成功的实践,也为其筹建沪金铁路提供了事实依据。

  三、李平书的思想动因还来源于对浦东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

  浦东与浦西仅一江之隔,上海开埠后的发展差距却日趋明显。究其原因,浦东虽地域广阔,河网密布,旱涝无灾,但交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浦东的发展。过江难,当时造桥又不可能,交通运输以水运河道为主,仅靠水上有限的运力是无法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从浦东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看,要加快浦东的发展,当务之急要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保运输之权利,图治海实业之振兴”,贯穿沿海四县的沪金铁路,自然成为同乡会成立后的头等大事。经多年勘测、研究,终于在1909年提出了筹建方案,组织了铁路建设公司,并通过了有关章程。

  (见沪金铁路示意图)

  尽管沪金铁路有了规划,也制订了章程,但在实施中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首先是无法在短期内筹集到巨额资金,缺乏经费保证。更主要的是爆发了辛亥革命,李平书投身到辛亥上海光复的斗争中。由于他在光复斗争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很快被推到了上海最高行政长官民政总长的位置,公务繁忙,日理万机。袁世凯篡权后,李被迫流亡日本,无暇顾及沪金铁路事宜,设想中的铁路建设计划也就流产了。100年前李平书计划筹建的沪金铁路,与浦东开发开放后的今天正在建设的浦东铁路的沿海地区线路,其走向基本一致。而浦东建设铁路的思想,在同人会先贤黄炎培(1924年接替李平书任董事长)、顾兰洲、赵增涛、穆湘瑶、张志鹤等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在1925年先后建成了上川铁路和上南铁路。[13]李平书在浦东建造铁路的思想终于在有生之年得以实现。

  浦东的上川铁路是近代上海第一条通过民间招股建成的商办铁路。1921年1月,黄炎培、顾兰州、张志鹤等发起筹建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黄炎培任董事长,着手建设上海至川沙的县道。

  1922年2月8日,从庆宁寺到川沙四灶港的上川县道开工。黄炎培等人发现长途汽车经营不利,决定改铺钢轨行驶机车。

  1925年10月,庆宁寺至龚家路口一段铁路工程竣工通车,长14公里。沿线设庆宁寺、金家桥、新陆、邵家弄、曹家路、龚家路6站,以福特生机车、黑油机车和油电车拖带客车行驶,每日乘客达千人。

  翌年1月,上川公司按原定计划,又募集股金15万元,修筑龚路至川沙线路段,至7月10日通车,增设大湾、小湾、暮紫桥、川沙站。此时,上川铁路基本上全线建成并营运,往返于黄浦江边的庆宁寺(高庙)码头与川沙镇之间,全长21.15公里,有机车4台,客货车6辆,每天22个班次。

  1931年始,公司将沿线木桥改为钢桥,并向德商购进蒸汽机车,于1933年9月投入运行。1934年5月,公司分别与川沙县政府和南汇县政府订立合约,承租川钦县道和南川县道,11月,铁路由川沙向东延伸至钦塘,设小营房站。1936年3月15日,铁路向南延筑至南汇祝桥镇,增设江镇、邓镇、祝桥站。

  至此,上川铁路贯通上海、川沙、南汇三地。从庆宁寺至祝桥线路全长35.35公里,共15个站。上川铁路的问世,大大便捷了浦东同浦西之间的交通,促进了浦东地方经济的发展。直至“文化”大革命后的1975年,上川铁路才拆除后改为上川公路。50年的上川铁路为浦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1年上川交通股份公司组建的同时,上南长途汽车公司(简称上南公司)也着手组建,并于1921年7月23日正式成立。上南公司的组建,首先应归功于浦东开发的先驱者穆湘瑶。

  穆湘瑶(1874-1937)[14],浦东杨思(现为三林镇)人。1903年中举人。早年进南洋公学特班学习,与同为举人的黄炎培、李叔同等同学。辛亥革命参加上海光复起义,被任命为沪军都督府警察厅长。袁世凯篡权后弃官回家乡从事教育、慈善及开发事业。1921年穆发起集资创建上南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公司成立后,即与上海、南汇两县交通事务局订立租借契约,修筑上南公路。计划由黄浦江边周家渡口(这时周家渡属杨思)至终点南汇县大团镇,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周家渡——周浦,第二阶段为周浦——新场,第三阶段为新场——大团。其时,首先实施第一阶段,1922年7月周家渡到周浦一线土路竣工,为煤屑路,同年8月15日通车,全程13.85公里,沿途设6个车站,周家渡、杨思桥、三林镇、天花庵、百曲、周浦镇。初驶橡皮轮小汽车6辆,后逐渐增多至20辆。

  1925年公司又重新增资12.5万元,在原有公路基础上加辅钢轨,同年8月,他委托远在德国留学的二儿子穆家玫向德商购进蒸气机车2辆、大客车4辆、货车10辆。从此,上南公路自然变为上南铁路。同时,他还更换周家渡至董家渡轮渡为蒸汽渡轮,和之前疏浚杨思港等因素,使该地区的水陆交通得到了较好发展,使杨思、三林和周浦沿线农商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带动了上海、南汇两县及浙江北部地区的经济,故深得地方舆论普遍好评,称“穆湘瑶为民造福,追求民族经济振兴不遗余力。”可以说,浦东早期铁路的建设深受孙中山建国方略思想的启发,也是浦东早期开发建设的成功实践。

  [①]《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 14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62页

  [③] 《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91页

  [④] 《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88页

  [⑤] 《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84页

  [⑥] 《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91页

  [⑦] 《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64页

  [⑧] 《孙中山全集》第6卷,《建国方略》之二的“实业计划”一文,第247页

  [⑨] 《孙中山全集》第6卷,《建国方略》之二的“事业计划”一文,第336页

  [⑩] 上海人民出版社《千江集》(熊月之著),第149页

  [11] 李平书《上海之论》,载《上海导游》,国光印书局1934年出版

  [12] 上海书店出版社《浦东辞典》,第21页

  [13]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百年浦东同乡会》,第59页

  [14]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穆藕初—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先驱》第110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