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开放改革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辛亥革命网 2018-11-22 13:31 来源:团结报 作者:周兴樑 查看:

孙中山的开放改革思想,从萌发、形成、提出到完善,中间整整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它几与孙中山的革命救国生源相始终。孙中山开放改革思想中的许多真知灼见,都对后人有着巨大

 

  孙中山先生毕生为了改造中国和振兴中华而奋斗,总是不断地探求和体察世界的新潮流、新文化与新思想。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了“开放”和“改革”的思想,是其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的开放改革思想不仅在其所处的时代具有社会指导意义,而且至今仍不失其启发和借鉴作用。

  孙中山先生毕生为了改造中国和振兴中华而奋斗,总是不断地探求和体察世界的新潮流、新文化与新思想。孙中山不仅在政治建设方面,提出“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使我们的四万万同胞”,以“取法西人的文明而用之……易旧为新”,“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而且他尤为看重与赞赏西方“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的物质文明建设,最早提出要实行开放改革搞建设,以使贸易落后的中国能赶乃至超过欧美的发达先进国家。孙中山从1894年写的《上李鸿章书》,到1918年完稿,1921年编入《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的《实业计划》,逐步形成了其仿效欧美现代化模式的、以开放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国家经济建设思想。他在论及开放改革的目的时强调:这样做是“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广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而调和此人类进化之两种经济能力,使之互相为用,以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也。”孙中山的开放改革思想不仅在其所处的时代具有社会指导意义,而且至今仍不失其启发和借鉴作用。

  时代的产物

  孙中山处于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竞争而接受改造的晚清与民初时代,究竟是按帝国主义侵略和奴役中华民族的旨意,使中国永久沦为对列强有利的半殖民地与殖民地社会,还是主动的进行开放改革(包括革命),使苦难的近代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迅臻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当时中国人民尤其是有作为的政治活动家必要作出的重要选择;孙中山选择了后者并成为杰出代表人物。其开放改革的思想萌生于兴中会时期。孙中山早在《上李鸿章书》中,即向清廷大员提出过“仿行西法以筹自强”的“四事”——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1897年,他鉴于清廷“决不会搞什么改革”,也不可能“在时代要求影响下自我革新,并接触欧洲文化”,于是就在表明其要坚决推翻清政府,另建立“一个负责的、有代表性的政体”之同时,发出了主张开放的第一声——明确地提出:“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但我并不是说要把它全搬过来。”在进入20世纪后的1904年,孙中山比较明确地阐述了其对外开放的思想,主张从文化开放进而到经济开放。他在批判了西方某些人的偏见后提出:在中国建立文明政府,“不但对中国人,而且对全世界都有好处。全国即可开放对外贸易,铁路即可修建,天然资源即可开发,人民即可日渐富裕……对外国货物的需求即可增多”“一个从来也梦想不到的宏伟场所,即要向文明世界的社会经济活动而敞开。”同盟会成立后,他强调对西方文明要“择其善果,避邪恶果”。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他更在欧洲的一次演说中宣布:“共和成立之后,当将中国内地全行开放,对于外人不加限制,任其到中国兴办实业。”这期间,孙中山的开放思想正在形成中,难免会碧瑕并存。如其1900年就主张“公权利于天下”,向列强开放利权——“如关税等类有增改,必先与别国妥议而行,如铁路、矿产、船政、工商各业,均宜分沾利权。”

  正式形成和发展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民国初年,是孙中山开放改革思想正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在1912年4月1日正式解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一心扑在为实现其民生主义的国家经济建设上面;其在短短半年时间(4—10月)的演讲与谈话中,先后30多次提到“开放主义”与“开放门户政策”的问题,阐述了全面开放的思想。孙中山明确指出:“仆之意最好行开放主义,将条约修正,将治外法权收回。中国有主权,则无论何国之债皆可借,即外人之投资亦所不禁”;“中国人向富于排外性质,与今之世界甚不相宜。且数千年之专制政体既可推翻,则昔日之政策之心理之习惯,何尝不可推翻?……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利用外资,利用外人,皆急求发达我国家之故,不得不然者。”他这期间还特别强调了“利用外资”的两项原则:在实行对外开放立法时“务期权操自我,而不妨利溥于人”,“关系主权之事,不能丧失”;并指出“用外资非全无害也,两害相权,当取其轻。故吾人欲用外资,当择一利多害少之方法实行”;在借债筑铁路的借资兴办、中外合办、实业期限批给外人承筑这“三者之中,以批办为最相宜”。孙中山当时提出开放思想的出发点,是基于“今专制业已推翻,破坏之局已终,建设之局伊始”,“我的万万同胞应同心同德,力图建设,以谋富强。”他认为“列强致富之源,在于实业”,“要想实业发达,非用门户开放主义不可”;我国“欲振兴实业,必自造铁路入手”,因为“中国为大陆之国,必先务陆运,即铁道之发达,然后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乃有可言。”他指出在目前我国资金、人才和方法皆无的情况下,“又时等不及,我们就要用此开放主义;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由此看来,我国物质的文明,只需三五年即可与外国并驾齐驱……彼时我中华民国国民,自然就可永远享真正的自由、文明、幸福。”孙中山把坚持开放改革,作为建设共和民国的基本指导方针,及其实现振兴中华民国与目标的重要举措,显示出了他的远大目光与恢宏气度。这是一位革命家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的深谋远虑,也是其爱国爱民坚定革命立场的突出表现。他的开放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及其迫切开放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过渡的客观要求。

  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孙中山的开放改革思想,在中国新民主革命初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其重要标志就是《实业计划》的刊发,其内容还表现在其他的一些著述与演讲中。他在新形势下考察了苏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情况后,认定“俄国革命的成功,可以为将来中国革命之模范”,并号召全党“以俄为师”“决心改造中国……造成庄严华丽之新中华民国,且驾欧美而上之。”为达此目标,孙中山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有丰富内涵的一整套开放主义理论,其要旨主要有:其一,坚决主张变闭关孤立而为开放门户。孙中山指出:“盖中国之孤立自大,由来已久,而向未知国际互助之益,故不能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故尚不能利用外资、利用外才以图中国之富强”;有鉴于此,他在出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后即表示:开发全国利源的“诸所措施,抱开放门户主义,欢迎外国之资本及技术。”其二,再三重申并强调实行对外开放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孙中山指出收复主权是开放的基本前提条件:“唯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其三,多次强调应利用外资、外才以图文并茂中国之富强。孙中山认为发展中国实业时,要“欢迎列国之雄厚资本,博大规模,宿学人才,精练技术,为我筹划,为我组织,为我经营,为我训练”,尤其宜注意“以外资从事建设生利事业,开辟市场,兴建工厂,修筑铁路,修治运河,开发矿产,举凡……各种新事业之利润悉归公家”,以期达到民富国强。其四,主动开放门户是为了抱时间争速度,利用外国之资本、人才和技术,尽快造成中国将来之社会主义和共产世界。孙中山晚年十分强调要节制资本,以使私人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他常说其拟通过实现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不过……是共将来,不是共现在。”他在论及实现民生主义问题时,多次指出“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照美国发达资本的门径,第一是铁路,第二是工业,第三是矿产。要发达这三种大实业。照我们中国现在的资本、学问和经验都是做不来的,便不能不依靠外国已成的资本。”他提出为迅速地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我们就应主动地实行对外开放,“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因地制宜地办实业、搞建设,以“应国民之所需要”;此举之目的是“盖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亦就是“我们要拿外国已成的资本,来造成将来中国的共产社会”,令使“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幸福……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由上述可知,孙中山的开放改革思想,从萌发、形成、提出到完善,中间整整经历了2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它几与孙中山的革命救国生源相始终。孙中山开放改革思想中的许多真知灼见,都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启迪、借鉴与指导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