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调元年谱》考误(2)
辛亥革命网 2018-10-19 11:38 来源:《特立学刊》2018年第4期 作者:邓江祁 查看:
七、关于宁调元乙巳年在长沙度岁的时间。《年谱》说:“(1906年)1月30日(阴历乙巳年除夕)在长沙度岁。”经查,乙巳年除夕为阳历1906年1月24日。所以,宁调元乙巳年在长沙度岁的时间应为1906年1月24日。
八、关于宁调元1906年在长沙出险的时间。《年谱》说:“(1906年)7月17日(阴历五月二十六日) 湖南政治气候恶劣,经友人劝说,宁调元避离湖南,与禹之谟告别。旋赴上海。”经笔者查考,此说就来自于宁调元在《哭禹之谟烈士二十首》中的第一首之后的自注:“丙午五月二十六日,与稽亭诀别,岂意不复见面乎?”但笔者还发现,关于此次出险的时间,宁调元在一九0七年《五月二十七日记事》一文中还有更加详细的记述:“回忆去年今日,正与禹之谟、石韫三、邹价人等开湘学评议员会于邵阳中学堂。是日午后,余适再得被捕凶问,以其事商之胡子靖师。胡力劝余远遁为佳。余尚犹豫,胡立嘱平湖助余检行装,附沅江轮船出险。十一时上轮,胡师先在,谈论良久,持百金为旅费。余力辞不受,然甚感其谊也。”又说:“是日成《悼禹烈士诗>二十章。” 笔者认为,关于此次出险的来龙去脉,宁调元《五月二十七日记事》记述得十分具体详细,其与禹之谟告别并离开长沙的时间应以一九0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即1907年7月18日为宜。
九、关于宁调元策应萍浏醴起义回国抵沪时间。《年谱》说:“(1906年)12月,宁调元至沪,住傅專、谢诮庄之《竞业旬报》社。” 笔者以为“12月”过于宽泛。经笔者查考,1906年12月4 日萍浏醴起义爆发后,消息传至日本,同盟会立即为此开会谋响应。12月13日,宁调元还在《民报》社与章炳麟、宋教仁商谈萍浏醴起义事良久。12月中旬,孙中山、黄兴决定派谭人凤、周震鳞、宁调元等同国策应。因此,宁调元回国抵沪的时间应为1906年12月下旬。
十、关于宁调元等发起成立民社时间。《年谱》说:“1月16日 孙武、刘成禺、谭延闿、蓝天蔚、吴敬恒等人发起,在上海成立民社。……宁调元作为谭延闿的驻沪特派员,参与发起民社。”但据笔者查考,宁调元与黎元洪、孙武、刘成禺、谭延闿等20余人正式发起成立民社的时间应为1月20日。因为此日,黎元洪、宁调元等20余人同时在《申报》和《民立报》发布《民社缘起》及规约,次日又在《民立报》发布通告云:“本社现经成立,宗旨办法已有缘起及规约十七条登载报章,并推定干事评议各员分任职务。事务所现设在江西路(后马路)四明银行间壁[A]字五十号三层楼上。每日午后二时至四时为职员办事时间。特此通告。”由上可知,宁调元等发起成立民社的时间应为1912年1月20日。
十一、关于宁调元赴广东任三佛铁路湘省总办的时间。《年谱》说:“4月,为三佛铁路支路公司总办人员任命事,湖南省与广东省发生纠葛。湘路公司与谭延闿分别致电广东都督陈炯明,决定改推宁调元为总办。不久,宁赴粤就任三佛铁路总办职。” 笔者以为,“4月”过于宽泛。查1912年4月25日《太平洋报》上有《铁路总办之得人》一文曰:“湖南杰士宁君调元,为南社社员兼任《民声报》总编辑,才高学富,久为海内所推崇。闻现将赴广东,经办三佛铁路,其所带有文案一人,随丁一名,俭约之风尤足以为表率,想从此整顿一切,该铁路必大有进步矣。”还需要指出的是,《年谱》关于宁调元“任三佛铁路总办职”的说法亦欠准确。三佛(广东三水至佛山)铁路又称广三铁路,为粤汉铁路支线,1903年由美国华美合兴公司建成,1906年由湘、粤、鄂三省赎回合办,三百余万元的赎回款以七份匀计,湘、鄂各占三,粤占一,因此清末,由湘、鄂、粤三省各派一名总办驻局办事,因此,没有三佛铁路总办的职位。民国初年,三佛铁路仍沿用清末的管理体制。所以,宁调元所担任的职务应是三佛铁路湘省总办。由上可证,宁调元赴粤就任三佛铁路湘省总办的时间应在4月下旬,所担任的职务应为三佛铁路湘省总办。
十二、关于宁调元由粤至沪的时间。宁调元就任三佛铁路湘省总办期间,曾因选聘技术人员曾赴上海一行。关于此次宁调元的行程,《年谱》说:“8月上旬,由粤至沪,勾留数日,8月9日返粤。”笔者以为,此说尚欠明确。查1912年7月30日《太平洋报》上有《宁太一来沪》消息云:“长沙宁太一君南社社友也。今春在上海创办《民声日报》,后以宗旨不合而去。适被推为三佛铁路总理,即往粤省。今因事来沪,于昨日到此,寓太古码头立安栈,尚有数日留也。”8月11日《太平洋报》上又有《宁太一还粤》消息云:“宁太一由粤来沪,已纪前报,勾留数日,已于前日首程还粤矣。”由上可知,宁调元此行的具体时间是7月29日由粤抵沪,8月9日离沪返粤。
十三、关于宁调元就义的地点。《年谱》说:“(9月25日)宁调元、熊樾山就义于武昌抱冰堂。” 经查,此说亦来自刘谦《宁调元先生事略》之所述:“(宁调元)与熊樾山同日就义于武昌之抱冰堂。” 但据笔者查考,此说与史实不符。第一,抱冰堂建于1907年,是清湖广总督张之洞调离湖北,升任军机大臣之时,湖北军界为其所建。张之洞,号抱冰,故该堂以张之洞的号命名,以志纪念。张之洞逝世后,抱冰堂改为张之洞祠堂。可见,抱冰堂并不是用于枪毙犯人之刑场。第二,宁调元被捕引渡后,一直关押在位于武昌的湖北省军法局内。1913年7月12日,他在致刘谦信中说:“弟以(七月)五号引渡过江,押军法局。”同月28日,他在致文斐信中说:来信“可直寄武昌军法局陆军监狱优待室内” 。第三,刘谦是在宁调元就义之后,“越二日,余自长沙闻讯,乃间关往鄂,载君榇返醴”。因此,刘谦并非在枪杀宁调元的现场将宁调元灵柩运醴,其所说宁调元就义于“武昌之抱冰堂”亦并非其亲见。第四,尽管宁调元是被秘密处决,但事后报纸上对此事仍有多则报道。1913年10月1日的上海《神州日报》上有关报道有二:其一说:“二十五日午后,军法处枪毙二人,年均二十许,貌似上流人物,伏法后有舁櫘以殓者,亦不菲薄,而未见布告,不知是何罪状也。”其二说:“二十五日午后一时,军法处枪毙二人,实为宁调元、熊樾山。此为最确切之调查,非复道路传闻比也。”10月5日上海《新闻报》的报道更为详细,并点明了行刑地点:“……顷悉黎公以(宁、熊)二犯罪情重大,极为审慎,现方判决死刑。昨已电奉政府允准,就地惩办,特将该二犯由军监内提出,在军法处前执行枪毙,处长程汉卿亲自监刑,即以上等衣棺装殓。”由上可证,宁调元就义地点并非武昌之抱冰堂,而是湖北省军法局内。
[1] 关于宁调元的好友,如高旭、柳亚子等常称其为太一的问题,笔者将在《宁调元的名、字、号及笔名考论》一文中专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