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国元勋蔡锷的倾世之恋究竟是谁?(2)
辛亥革命网 2017-08-16 09:0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邓江祁 查看:
潘蕙英,云南晋宁人,1892年出生于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美丽聪慧。1912年春,20岁的潘蕙英与时任云南督滇的蔡锷喜结连理。蔡锷与潘夫人感情笃深,二人常以兄妹相称。1913年10月,蔡锷离滇赴京,即携潘夫人一同前往。抵京后,蔡锷又将母亲和刘夫人接到北京同住。一大家子团团圆圆,其乐融融。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政府接受日本“二十一条”,蔡锷大为反感,逆知将有大事变发生,便以老母不适应北方生活为由派人先送母亲回湘。8月,蔡锷又以母亲“独居寂处,乏人侍奉”为由,派员护送刘夫人带儿子和两个大女儿返湘,家中仅留潘蕙英和三女儿淑莲与他作伴。11月,为了麻痹袁世凯,蔡锷又携身怀六甲的潘蕙英带三女儿赴天津共立医院治病。待一切安排妥帖之后,他暗中命何鹏翔悄悄护送潘夫人携三女儿经上海返云南,自己则从容登上日本商轮“山东丸”赴日本,并按计划通知留守北京的周钟岳将“赴日就医”的报告送交袁世凯。所以,是潘蕙英事实上起到了麻痹袁世凯的作用,为蔡锷从天津出走创造了条件。
1916年12月19日,蔡锷历尽艰辛,终于抵达昆明,与潘蕙英再度聚首。但相聚不久,蔡锷又毅然抱病奔赴川南护国战争前线。一对恩爱患难夫妻,小聚又离别,天各一方,实在难以割断深深的相思。于是,蔡锷在指挥护国军作战的间隙,常常给远在昆明的潘蕙英写信。
曾业英所编《蔡锷集》收录的1916年1月至5月蔡锷先后致潘蕙英家书达9封之多,有时一天两封。这里不妨披露几件蔡锷的“两地书”:
1916年1月27日致潘蕙英:
蕙英贤妹青睐:别后苦相忆,想同之也。十六号启行,按站北进,沿途俱安适。……出发后,身体较以前健适,喉病已大愈,夜间无盗汗,每日步行约二十里,馀则乘马或坐轿,饮食尤增。从前间作头痛,今则毫无此症象发生,颇自慰也。堂上以下,闻余此次举动,初当骇怪,继必坦然。盖母亲素明大义而有胆识,必不以予为不肖,从而忧虑之也。……分娩后希寄一电,为男则云某日适居东门,为女则云某日迁西门,母子俱吉则云新宅颇安适可也。此问妆安。……
1916年1月31日致潘蕙英:
蕙英贤妹妆次:由威宁发一函,计达。廿九号于贵州之毕节,因等待队伍,在此驻扎两日,现定二月一号向永宁出发。……余素抱以身许国之心,此次尤为决心,万一为敌贼暗算,或战死疆场,决无所悔。但自度生平无刚愎暴厉之行,而袁氏有恶贯满盈之象,天果相中国,其必以福国者而佑余也……。
1916年1月31日致潘蕙英:
蕙英贤妹如见:顷发一函,计与此信同到。顷接尊严电示:吾妹复生一男,母子俱吉。等因。曷胜庆慰。吾妹连年诞生麟儿,殆天公所以报吾妹为子之孝,为母之慈,何幸如之。惜堂上远隔在湘,电音阻塞,不能闻斯喜兆耳。今日为我军占领永宁之日,而得此佳报,与前年端午日在津养疴时,而得端生诞生之电,遥遥相对,可贺也。吾妹于归后,连年生育,因之气血大亏,宜善加调摄。如有良好之乳母,总以早为雇请为要。儿名可命名为永宁,以志纪念。……手此即问妆安。……
1916年3月25日致潘蕙英:
别经三月,想念弥笃。余于疆场中,万事猬集,无暇致书通问,日来稍安闲,兹特以书告。我军入川以来,以攻则捷,以守则固,虽逆军兵力较我为倍,亦能出奇制胜。弥月以来,纳溪之役,逆军死伤三四千人,其胆已落。三月八号,我军移转阵地,竟不敢追出一步。日昨我军复分头出击,毙敌及俘虏不下千人,获敌枪、炮、子弹及其他战利品甚多。经此两役,逆众虽悍,不足虑也。予近来身体健适,第喉病尚未痊愈。全军将士,上下一心,无不奋勇图功。吾妹产后体态如何?乳儿壮健否?甚念!极盼常寄信来,以慰悬系。……
1916年5月16日致潘蕙英:
蕙英如见:与君别久,相忆殊深。月来养疴来永,公务较简,而回溯远道之思,时潮涌于胸臆。假使能仗飞机,驶赴五华,图片时之良晤,予病当不药而瘳矣。月前有自湘来者,谓阖宅无恙,端生甚健适,屈指计之,将周两岁。时日不居,岁月如流,追怀旧事,殊不胜今昔之感。前函谓永宁貌与端生相若,近来如何?有无不同之点?永儿之眼光如何?能如端儿之眼奕奕有神否?端儿初生一二月间,因无良乳,颇觉羸弱,迨得麻奶妈后,始渐壮健。后又稍瘦瘠,然精神则甚旺也。今永儿则如何,较其兄好带否?老三自返滇后,似不甚舒适,近来何如?予除喉病外,一切如常,饭食尤健,精神充足,惟肝气稍旺耳。……
1916年5月26日致潘蕙英:
蕙英贤妹青睐:展阅照片,尤为欣慰。贤妹及老三较前稍觉丰腴。永儿之相,不甚肥壮,其貌大致与老三相若,比之端儿,似含庸平之气。谚云:“庸人多福。”或亦载福之子欤!而抱坐不端正,难显真面目。尚望仿北京办法,令其独照一相寄来为盼。……大局稍定,争权夺利者,必蜂拥以出。予素厌见此等伤心惨目之情状,不如及早避去之为得。一俟局势略定,即当抽身引退,或避居林泉,或游海外;为疗病计,以适国外为佳。贤妹亦有偕行之意否?滇省近状如何?米价如何?有何种风说?凡可告之事,均望写信以告,用慰远怀。……
蔡锷这些信件中,充满对妻子的思念,充满对儿女的亲情,也有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对自己未来打算,真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护国战争后,蔡锷的喉病日见严重,不得不东渡日本治疗。一路默默陪伴在蔡锷身边的又是潘蕙英。蔡锷逝世时,潘蕙英为表示对丈夫的敬仰和缅怀,特剪下蔡锷的一绺头发,一直梳在自己的发髻里。由此可见,蔡锷与潘蕙英不但是一对情深意笃的恩爱夫妻,更是一双心心相印的革命同志。潘蕙英才是蔡锷真正的红颜知己,才是蔡锷唯一的倾世之恋!
1956年,潘蕙英去世,终年64岁。
(原载:搜狐号“老邓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