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反清革命军事策略研究

辛亥革命网 2017-06-23 13:36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郑春奎 查看:

本文从秋瑾的诗文作品、参与的反清革命斗争活动,以及她所受到的越地文化的影响等几个角度,对其反清军事策略进行研究,并分析秋瑾的军事活动对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对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

  一、秋瑾诗文中的反清革命思想及其形成

  (一)从闺阁的婉约情愫到匡时弊政的革命情怀

  秋瑾的反清军事思想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一个时代背景的影响和开明的政治风气影响下逐步萌发和成熟起来的。

  在她1902年之前的岁月里,几乎只是走过了一个晚清仕宦家庭女子成人结婚的普通生活过程,这一阶段的诗歌也只是反映一个闺阁女子或闲情或幽怨的情怀,即便是婚后与其夫的“琴瑟意趣”和依人篱下的窘迫让她感叹道的《咏燕》诗:“飞向花间两翅翔,燕儿何用苦奔忙;谢王不是无茅屋,偏处卢家堆帽梁。”{1}以及后来随家迁回浙江后因孤独而作的“昨宵犹是在亲前,今日相思隔楚天;独上曝衣楼上望,一回屈指一潜然。”“已是秋来无限愁,那禁客里送离舟;欲将满眼汪洋泪,并入湘江一处流。”(《秋日感别》)。是她,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时,仍未找到属于自己出路的一种感情,以及对家人、亲友的思念罢了。

  (二)浓烈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1904年在日本期间,能反映她当是思想的《鹤鸽夭》非常典型:“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匝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磋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第二年年底时,清政府也日本政府一起,直接发布了取消清国留学生的规则,直接禁止中国学生在日本参加有关的爱国活动。她感觉到非常气愤并和八千多中国留学生一起,团结起来向日本政府提出了不满以及抗议,同时还代表中国的驻日大使汪大燮进行交流,但是汪大燮并未理会秋瑾。之后,她看到祖国的沉沦和满目疮痍,为了直接扑向革命实践,毅然归国。在归国途中,作有一首可表明其献身于革命的词句,即《黄海途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在诗中,她这样写道:“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风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由此可见,当时秋瑾革命思想正向着成熟的方向发展,同时下决定把革命进行到底。

  在参加到革命队伍之前,秋瑾的诗篇明显表现出渴望报国的情怀,直接体现出在那个时代的一种矛盾精神。那个时,我国被敌外势力疯狂入侵,民族存亡一种岌岌可危。清政府的无能、官僚士大夫的及时行乐都把我们民族推入到了死亡的边缘。作为一名深闺女子,秋瑾却可以像当时爱国志士一样先进,对时事事事关心并胸怀报国大志,这一点,足以让我们佩服。也正是以这种爱国、爱民思想作为基础,秋瑾才坚决冲出当前的封建家庭,并作出了《有怀》“游日本时作”中一句有名的诗句:钗环典质浮沧海,骨肉分离出玉门。同时还写出了(《柬某君》之二)以及(《失题》)中的词句,如: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等等,这些诗句都充满着牺牲精神以及爱国激情。秋瑾最终能成为爱国女诗人以及革命家,都和他在革命前的生活以及本身强烈的爱国思想是分不开的。

  (三)诗词中的“戎装赤铁”主义和自觉的“英雄”意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秋瑾诗词中体现的思想是一个发展着的过程,她的是作品在前期因为受到阶级、时代发展的制约,内容显得比较狭隘,视野也不够开拓,所以部分作品的题材看上去有些“小家子气”,其诗作的意义也没有涉及国家革命的激情。到了后期之后因为生活的思想有所不同,在选材方面的题材也大大得到了拓展,内容也转变成了宣传民族以及妇女解放为主。前期,作品风格比较平淡,后期,作品情感非常慷慨、激昂,两者是不同的,如果说以前期是她脱掉闺阁气息到女革命者形象形成的时期,那么她成为一位铁骨铮铮的女革命者是从她拥有革命情怀主持开展军事斗争开始,人如斯文,秋瑾的诗文可谓气势磅礴,其中也反映出她的反清军事策略及其对军事斗争的认识。这个时期所创作的一些诗词中体现了其铁血主义。

  铁血主义成为精英女子最高崇尚是形成于辛亥革命时期,在那个时期,一些言论如《女子北伐宣言》、《创办女子尚武会绪言》等都出自于女子的尚武团体,其目的在于向女子界发生召唤:愿我姊妹,扫除脂粉,共事铁血。兴亡之责,昔已签遗巾帼;光复之功,今宁独让须眉。{2}而秋瑾在这一时期所写的一些诗词,如《宝剑歌》、《宝刀歌》、《女子歌四章》等等,都是适应当时的女子“戎装”论。秋瑾在这个崇尚英雄时代氛围中也是极期出色的,其“英雌”实践中,去掉男性权利的我,是以主体方式来展现的。可以说秋瑾晚清第一位“英雌”,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献身的“英雌”。她的这种情结形成有一定的个性与内在化的原因。虽然扬名欲望是好几“英雌”情素中的一种内在推动力,她也说过“如得佳偶,互相切磋”,七八年来可大大“精进学业”,“名誉当不致如今日,必当出人头地,以为我宗父母兄弟光”。{3}她也认定了“水激石则名,人激志则宏,他日得于书记中留一名,则平生愿足矣”。{4}但秋瑾的“英雄留名”意识并非局限于个人光耀门楣和父母兄弟的狭隘主义,而是随忧民救国的理想而愈加强烈,所以她自己一个人来到日本,反清、爱国的激进革命也迎合了其内心需求,这让她内在的功名欲望中找到了一条和历史发展合适并且为之付出的机会,所以革命和欲望相互的影响让秋瑾选择了一个最高境界留名,即是舍身成仁,为国捐躯。

  (四)秋瑾军事策略与越文化的胆剑精神

  秋瑾出身于书香世家,深受优秀传统文化及越地文化的熏陶。她饱读诗书,却没有受封建伦理纲常与三从四德思想的束缚。她喜读爱国作品,每每读到慷慨激昂的词句,都会为之振奋。从她之后革命实践、文学创作当中,可以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中国古代文化中阐述了那一种爱国、坚贞、重义的优良传统,对其性格的形成极有影响与意义,因此她后来也说了只要有爱国之心的人,人一定要有,如果不知道自己国爱的历史与文字,那么则无法产生爱国之心。{5} 人们从秋瑾身上还能看到越地文化中“胆剑精神”的烙印。“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韧性与奋斗精神,鼓舞着无数越地儿女。苦胆是隐忍,利剑是战无不胜的锐利。秋瑾刻苦训练军队,耐心地做长期准备,伺机举事,便是“胆剑精神”的体现。秋瑾这种厚积薄发的反清军事策略的形成,与从小受到的文化影响有很大关系。

  二、秋瑾的反清革命实践

  (一)批判封建制度,宣传革命思想

  秋瑾由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到,要想在反映清政府专制统治时一定也要同时反对腐朽的意识形态以及封建的礼教,尤其是要控诉、揭露封建礼教压迫妇女罪行。所以秋瑾将妇女解放以及当时民族解放运动有机结合,,进行妇女解放运动。秋瑾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在日本的留学期间,秋瑾创办《白话报》并开始提倡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及男女的平等。《白话报》提倡全用白话作文,秋瑾以“鉴湖女侠秋瑾”的署名连续在前四期上发表文章,批判清朝的封建统治,宣扬妇女解放思想。回国后她创办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早期的妇女革命刊物之一的《中国女报》,主要宣传妇女解放思想,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以期唤醒妇女的觉醒。

  随着视野的扩大以及阅历的加深,秋瑾深刻地体会到,这两千多年以来,封建纲常的伦理以及统治影响非常深,如果妇女要想得到平等的权力以及对待,想必真的是困难重重。孤立无助的个人,单枪匹马的斗争,绝对摆脱不了封建社会施加在广大妇女身上的枷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