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特立民主办学思想及实践
辛亥革命网 2017-05-24 14:1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邓江祁 梁堂华 查看:
徐特立(1877-1968)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他从小就有着农民阶级自发的、朴素的民主、平等意识,一生不断追求民主、平等、自由。戊戍变法期间,他赞同维新变法,成了康梁的信徒;同盟会成立后,他拥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了孙中山的信徒;国民革命失败后,他信仰共产主义,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在长期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中,始终追求和坚持民主精神,推行民主办学,形成了其丰富的民主办学思想。
一
管理民主徐特立民主办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徐特立认为,“独裁总是落后的,民主总是进步的” [3]P67-68。因此,在学校管理上,他坚决“反对旧式学校的专制主义” [12]P175,反对校长独裁,主张实行民主管理。如何对学校实行民主管理呢?徐特立认为,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他认为,建立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实行学校民主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早年,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影响下,徐特立就萌发了民主平等意识。1919年徐特立在法国留学时,法国“校长与号房同坐谈天,毫无隔阂,先生与学生互称先生” [1]P43的民主平等精神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他一直主张校长、教师、学生一律平等,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校园人际关系。他说:“教师是在教育工作中占主要地位者”[1]P369,“教师和学生,一切都是相互的平等的关系,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叫做“教学半”(教者学者各负一半责任,就没有资产阶级的所谓教师本位或学生本位之对立),或“教学相长”,在教和学的当中,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利益,都获得进步。这是新的师生关系的问题”[1] P495 。徐特立曾先后当过长沙师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等校的校长。在学校里,对于教师,徐特立从不摆校长的架子,而是做教师的良师益友,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心实意地依靠他们办学。在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校长时,有一次为了聘请一位教地理的鲁先生,徐特立在一个雪花飞舞的早晨,脚穿木屐,手撑雨伞,冒雪顶风数里路来到鲁先生家时,鲁先生还未起床,徐特立就坐在他家客房里等了两个多小时。鲁先生知道此事后深为感动,虽然已经在其他学校上课,担任的课时很多,却马上接受了徐特立的聘约。还有一位理化课教员宁可辞去长郡中学每小时1元银元的课不教,而乐意到徐特立的女师来上每小时仅6角的课。有人问其缘故,他说:“长郡中学的彭校长是老爷,高不可攀;长沙女师的徐校长是朋友,平易近人。我到长沙女师上课,常先到徐校长房里,坐在他的卧床上,随便聊天,他老接待殷勤,毫无隔阂,钟点费虽然少了一些,但我精神上非常畅快,所以愿为效劳。”[7]P29 对于学生,徐特立认为他们是学校的“主人” [15]P335 ,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在长沙师范,他坚持与学生同桌吃饭,同寝室睡觉,从来没有校长的架子。在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担任校长期间,他还创造一种温柔敦厚的“诗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谆谆教诲,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徐二外婆”。与此同时,徐特立坚决反对旧式教育中对不守纪律的学生进行体罚的做法,认为这是不尊重学生人格,违背民主平等精神的表现。他说:“我们的教育是革命的教育,其目的是教国民不是教顺民,应反对无理的服从及自己没有了解的盲从。一切纪律只是自觉的遵守,不是受到无理的外力压迫而遵守。因此,对于破坏纪律的学生,不是惩戒而是说服。说服的方法不是由教师片面的注入,而是双方的讨论和研究。不是压下学生的坚强意志,而是增加对问题进一步的了解,以正确的知识来克服无知的盲动。”他主张教师对学生“应该严格,不要严厉”,因为“严厉是封建的,如体罚等,那是使教师变成了统治者,而学生则变成了被统治者”。对于学生的缺点和错误,教师要“用教育批评的方式和他谈话,采取同志的态度帮助他教育他”。[1] P495新中国成立后,得知一些地方还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时,徐特立非常气愤,对此给予了严肃的批评。他说:“在人民民主国家的小学校里,还存在着体罚,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是与人民民主制度对立的问题,与我们的社会制度不相容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徐特立认为,“只有用民主补课的方式”,帮助教师清除封建思想的残余,牢固树立民主平等思想。[1]P545
其次,要建立实施民主管理的制度。徐特立认为,既然校长、教师、学生都是平等的,那么,对于学校的管理就不应由校长包办,而应当实行民主,吸收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他说:“民主的本意就是不由少数人包办。”[12]P177他还说:“两个人合起来谈论,合起来干也等于上孤立的,三四个人还好,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3]P149为了使学校的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徐特立早年在长沙办学时就积极探索建立了一些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一是校务会议制度。1912年,徐特立任长沙师范校长,该校当时是县立学校,是委任的一长制,校长有权处理一切校务。但是徐特立并不行使这种特权而是破天荒地建立了“校务会议”制度。参加校务会议的成员,是校内各方面的代表,甚至包括学生代表。举凡校内的一切事务,不论是教务、训育、财务还是其他方面,都要事先在校务会议上研究讨论,作出决定,然后公布实施。这种民主做法,是当时长沙各校少有的。二是校董会制度。1924年,徐特立创办私立长沙女子师范时,对学校的管理实行校董会制度,由校董会产生校务委员会,选出五个常务委员,轮流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据曾担任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的熊瑾玎回忆:徐特立的这种学校管理方式,在当时长沙的学校里是少见的。有的学校虽有校务委员会,但不过徒具形式而已。而在长沙女子师范,每个常务委员有权对学校提出意见,值班常务委员有权处理校内事务,不必请示校长,而校长也从来不把意见强加于人。因此,学校办得很有生气,师生都能认真教学,使一所初办的学校很快走上正轨,可与其他学校媲美。[16]P72三是学生自治会制度。徐特立认为,“学校里主人不是校长,而是全体学生”[15]P335。“学生应有他们自己的独立组织,关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会议等,学生应推派代表参加。学校当局对于学生组织,只站在帮助和辅导的地位”[12]P177。基于以上认识,徐特立主张并支持学生成立自治会,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进行自我管理,而且还参与学校事务的管理。在长沙师范,每次召开校务会议时,徐特立都请学生自治会派代表参加。在私立长沙女子师范,徐特立更是把许多学校事务直接交由学生自治会管理。后来,徐特立在延安回忆长沙女子师范时说:“我办两个师范学校;一个是公立,政府每年给经费五万;一个是私立,政府一年只津贴一千元。公立学校我每星期要在那住六天,私立学校我每星期在那一天就行,不要我管。公立学校却需要有资望的坐镇;私立学校许多工作由学生管,管的很用心。”[3]P100这说明,徐特立对长沙女子师范学生自治会的管理工作是非常满意的。徐特立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树立了无产阶级民主思想。在江西担任临时中央政府教育部副部长、代部长,领导苏区教育工作时,徐特立十分重视学校民主管理问题,在总结其早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列宁小学办学指南》规定,学校要建立校务会议、教务会议、训育会议及事务会议制度,并进一步规定:“为谋校务之进展起见,由全体教职员及学生若干名组成校务委员会议……规定并处理全校一切行政事宜”;教务会议“由校长各主任各级任各教员组织之,学生得派数名参加”;训育会议“由校长各主任各级任各教员组成之,学生得派几人参加”;事务会议“由校长各主任及会计庶务组成之,遇必要时得请级任出席,学生得派数人来参加。”[13]P36-41《列宁小学校学生组织大纲》规定,小学之中,必须要有学生的组织,即学生会。学生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组织学生自己的生活,发展自治的能力,参加学校行政的管理,并动员学生参加校外的社会工作,培养将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21]P334《红色教员联合会暂行章程》规定以区为单位成立红色教员联合会,其任务是“团结小学教员研究教授和管理儿童的方法;有组织有计划的领导儿童参加革命运动工作,并发展苏维埃小学教育事业;改良教员本身的生活,实行教员群众的互助” [21]P333。徐特立担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时,他还积极探索党政分开,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民主管理体制。他说:办学校“不是靠校长一个人独干,或党、或学生来独干,是要党、政、群合作、分工共干。党要调查研究,保证在组织、思想、政策的执行。检查等为校方之事,执行政策则靠群众”。 [5]P101他还指出,“以个人为核心还是以集体为核心的问题,非常重要。个人领导,个人核心总是常搞的一踏糊涂,把国事弄糟。……革命的组织要有核心,但一定要是集体领导,集体核心而不是个人核心,集体领导个人负责非常重要。”[3]P69-70因此,当时自然科学院的党总支部对学院工作起领导、保证和监督作用。学院的行政工作由院务委员会负责,实行集体领导。院务委员会由院长、副院长、秘书长、处长等组成,必要时总支书记和系主任列席参加,同时还吸收一些专家、学者参加院务委员会,参加学校大事的决策和管理。[10]P22
第三,要营造学校民主管理的氛围。徐特立认为,要使广大师生能够参与学校管理,除了建立民主管理机构之外还要给学校师生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和场所,鼓励师生敢说话、说真话,营造良好的校园民主气氛。为此,他指出,学校领导要改进工作作风,对师生做到“八要八不要”。即:要实行思想自由,不要思想统治;要温暖、体贴,不要压抑、强迫;要让师生发挥个性,不要以一个主观上规定模式要求师生;要结合师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做思想工作,不要枯燥的政治生活和空洞抽象的思想指导;要冷静考虑师生的不同意见,不要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要充分相信师生的聪明才智,不要统治包办,只相信自己;要尊重师生的自我管理精神,不要滥用行政力量和组织系统;要尊重教师会和学生会的独立性,不要对它们干预过多。[3]P277-280长沙师范的一些学生,曾自动创办《窗户报》,从评论国事到学术研究,从教师教学到日常生活,都有自由的讨论和争论。作为校长的徐特立不仅不加制止,还选择其中一些有意义的内容,刊载在他主办的《教育周刊》上,以此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该报搞得很活跃,许多学生都得到写作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得到了锻炼。延安自然科学院创办之初,一些人对边区要不要办自然科学院,怎样办自然科学院的问题有不同的意见。担任该院院长后,徐特立组织全院师生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大讨论,并通过发表《怎样进行自然科学的研究》、《怎样发展我们的自然科学》等文章积极参加讨论。经过全院师生充分的民主讨论,最终达到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办学方针的目的,使自然科学院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办出了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