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中山与海外革命策源地研究的思考(2)

辛亥革命网 2016-11-24 11:15 来源:团结报 作者:王杰 查看:

多年以来,史界出现了一个惑人的现象:史家对“海外策源地”字眼耳熟能详 ,不时被提及与引用,但在汗牛充栋的学术著作里,对海外策源地发阐的文字却难得一见。

  策源地之“板块”比较

  与“整体”相对而言,策源地各个“板块”错落分布,形态各异、别有侧重、时有异同,彼此互动 ,又独立成体。透过繁纷复杂的表象,展示出一些“个体”的精彩,这便是比较中之“特色”。

  从“板块”策源地华侨的思想水平看,日本高于美洲,美洲高于南洋。

  旅日华侨以经商为主,其知识储备和经济头脑相对略胜一筹,加之前往日本留学的知识人士较多,华侨的整体知识(思想)水平相对偏高。同盟会在东京成立、“论战”首当其冲便是其突出的体现。南洋华侨人数众多,以清朝逃犯和避灾流民为主(该地谓之“新客”),分母基数大,是华侨文化水平总体略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保皇与革命的论战为例,思想对决发端于日本,并非全是偶然,与日本华侨和留学生文化素质、知识储备,素质涵养,思维灵敏,洞察明辨等方面都有关系。反观南洋的论战,人身攻击、脏话无忌、恶语相向等现象不时可见,或可从一个侧面佐证南洋地区知识素养的欠缺。其间,保皇党人因理念、思想、文字略逊一筹,便使出勾结清廷驻外使节、殖民当局以及地方恶霸的卑劣方式来陷害和摧残论争对手,无疑是素质的一种折射。

  从经济援助的热度来看,南洋胜于美洲,美洲高于日本。

  南洋“板块”是孙中山在华南地区发动的十次武装起义中支持最多、最直接的地区,除第一次广州起义之外,其他九次都厕身其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努力,不少华侨巨商在捐献时不惜毁家纾难,比如张永福、林义顺、吴世荣等。南洋“板块”支持革命的力度之大,时间之持久,与其他“板块”策源地相比都略胜一筹。美洲“板块”革命思想启蒙较早,但是,直到1911年间具规模的捐献活动才凸显出来。日本“板块”捐献革命的规模小、数量少,是总体特征。从革命重心驻足的时间长短来看,也能略窥其貌,1905年左右,因留日学生的支持力度,革命重心在日本日渐成型,但其革命重心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孙中山另择革命重心的时期。自1907年开始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革命重心一直在南洋“板块”流转,南洋侨众热情赞襄革命是对南洋“板块”策源地的最好的哺育。

  从“板块”互动上看,盘活了策源地一盘棋。板块间之互动,由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之骨干串联促成。在这个意义上说,革命党人的成功协调,增进了优劣互补,加强了相互援应,整合形成海外整个革命策源地的最大优势。檀香山“板块”崛起未几,孙中山匆匆赶回香港组织起义,盖因香港凸显“地利”之长;广东起义失利,孙中山移驻越南,策划西南的起义,且因当地华侨既凭地利,又握“人和”;筹备广州黄花岗起义在南洋筹款遇到困难,孙中山又奔赴美洲发动洪门补救。因香港创办《中国日报》,陈少白从日本南下主持;南洋支部出现人事纠葛,派胡汉民亲自坐镇;筹组缅甸同盟会需要支持,党人骨干接踵驰援;加拿大对保皇党论战急需主笔,冯自由即从香港空降而至。举凡,有无互通,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策源地之解读仍在路上

  历史是建构出来的,只有更加接近历史真相,难以完全还原历史面容。笔者不赞成历史虚无主义,更不是主张虚无的历史。只是强调:后人在还原历史场景时,囿于材料、逻辑、方法、理论、视角、层次、学识、能力等等的局限,或会导致这样或那样不足,乃至导引建构出来的历史存在彼此间的遗憾。热点的不时更替,话语体系不断变动,说明百年以来,我们对历史的建构仍在路上,也没有结束的那一天。

  对“海外策源地”课题探步,较于之策源地这座“冰山”,本题自忖只是触摸其“一角”,由于史料繁杂,良莠不齐,加上时间仓匆,够不上考证与辨伪,自觉仍有很多不足亟待完善和补充。要以海外策源地“是什么”作为研究视角和关注方向,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罗列、分析与解读,对海外策源地的样态、情状、关系、互动、贡献和特质进行了阐释,用以解答“何为策源地”以及“策源地何为”。

  然则,海外策源地有许多“为什么”的问题值得深入发掘和探究,有如:

  近代民众对待“华侨”态度是如何转变的,转折点在哪里,因何转变以及为何转变?与之相关,华侨群体对“华侨”身份的认知与认同,与海内外间的关联千丝万缕,是怎样的国内外大环境造就了近代中国华侨群体的自我认同?

  作为边缘人的华侨与边际人的留学生,他们之间身份如何互换,身份变化(或一身多兼)同时,心理如何调节与适应。同处“边缘”地位的这一特殊群体,之间是如何互动,如何相辅相成,或相反相克?

  同属策源地之“板块”,日本、香港、美洲以及南洋何以呈现出如此多姿之样态、特质以及差异,其间之异同能否归结于地域与社情的不同?地理的阻隔、时空的限制,是否阻断各“板块”策源地之间的联络与互动?

  华侨具有敏感的主观能动性 ,在对待清廷、维新党以及革命派时经历了怎样的态度变化?当“天崩地坼”来临,蜕去旧时代臣民的束缚,追求新时代公民的自由,华侨群体是否就是顺利过渡?他们有没有经历别样的心境衍变以及特殊的心路历程?

  国内官僚群体与驻外使臣在对待革命派,看待海外策源地的问题上是否存在共同之处?相互有无隔阂?

  海外会党是国内会党的一种衍变,国内外会党在思想基础、组织架构、结社规则、运行模式以及参与革命等方面有否异同?两方有无互动,怎样互动?在携手合作的关口,两者的关系如何相处,主次怎分?

  乡绅与华侨的关系问题,乡绅如何看待华侨,华侨能否成为乡绅?乡绅与华侨身份的互换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迁?

  “策源地”视野之下的各个“板块”之华侨,有无上下层之分(南洋荷属可见 ,美洲怎样),之间有无互动,对策源革命的态度及其演变的状态若何?

  “策源地”以及华侨革命的隐性与显性何在,归因何如?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