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辛亥革命网 2016-11-16 08:59 来源:中山日报 作者:谢长贵 查看: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革命间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别。实际并非如此。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而密切的。

  关于辛亥革命的内涵,从各种史料的表述来看,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一指1911年武昌起义那一段;二指孙中山建立兴中会至辞去临时大总统那一段(1894-1912);三指孙中山先生革命始终(1894-1925)。本文所说辛亥革命,主要指第三种。

  一般认为,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革命间有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别。这种表述容易形成一种错觉,仿佛二者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实际并非如此。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而密切的。

  ■ 辛亥革命后形势的恶化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条件

  辛亥革命彻底推翻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尽管后来民主共和的规则受到北洋军阀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一度有短暂帝制的复辟,但他们都不能从根本上颠覆众望所归的共和国体。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但也要看到,辛亥革命后,儒家为主的诸多价值观的权威性受到冲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乱了,需要重构。由于三民主义尚未失效,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包括共产主义)开始流行,为人们提供了诸多选择;军阀割据和混战,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士绅政治没清除,外敌入侵及百姓的困苦没有改变;边疆离心力变大。时局呼唤强大的政治势力来结束乱世,这就为中共登上舞台准备了历史条件。

  另外,辛亥革命中的某些具体举措,为中国共产党诞生起了添加剂的作用。如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两次和列宁通信,列宁先后派维经斯基和马林两个使者来华,此两人虽然直接目的是联合孙中山,但维经斯基帮助中共建立党小组,马林则参加并指导了中共一大的召开。

  ■ 辛亥革命在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启蒙作用

  这种启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革命理念的传承。如果没有太平军老战士冯姓老人给幼年孙中山讲洪秀全起义的故事,可能就没有后来的“革命先行者”。如果没有孙中山先生巨大的影响力,许多共产党人可能没那么早走上革命道路。青年毛泽东长期崇拜改良派领袖梁启超,1911年,他读老同盟会员于右任主编的《民立报》,第一次听说孙中山,立马著文主张由孙中山“担任新政府的总统,由康有为任国务总理,梁启超任外交部长”。青年毛泽东刚听说孙中山,就颠覆了自己的改良思想,毫不迟疑地接过了革命接力棒。其二,同盟会(中国国民党前身)也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孙中山本人有浓厚的社会主义情结,曾把自己的民生主义称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孙中山影响了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如戴季陶、胡汉民和朱执信等。其中,最突出的是戴季陶,他办了《星期评论》等刊物,甚至还参与了中共的创建。此外,还有沈玄庐、邵力子,邵办过《觉悟》副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上都下了不少工夫。

  ■ 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干部准备

  只要稍微挖掘一下,中国共产党早期精英都有辛亥革命的背景。

  其一,相当一批直接由同盟会员进步为中共党员。如林伯渠、江浩、董必武、刘伯垂、吴玉章、谭平山、苏兆征、杨殷、林伟民、徐特立、朱德、张云逸等。其中,林伯渠、江浩、董必武和谭平山等还参与了中共的创建活动。长沙小组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的39名团员中就有36人加入过同盟会 (这些青年团员先后转成中共党员)。陈独秀和萧楚女虽然没加入同盟会,但都参加了辛亥革命。

  其二,虽未参加辛亥革命,却深受影响。李大钊的恩师白毓昆是滦州起义的领袖。周恩来曾说他的表舅龚荫荪是他“政治上的启蒙老师”,龚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刘少奇的邻居周瑞仙是留学日本的同盟会员,他的六哥参加过辛亥革命,青年刘少奇曾改名为“卫黄”,为立志保卫炎黄子孙之意,有“三民主义”的影子。瞿秋白和张太雷都毕业于常州府中学,校长屠元博是同盟会员。李立三年轻时读书的会馆,有一个叫孙小山的同盟会员,李立三从他那里接受了启蒙教育。彭湃在海丰第一高等小学读书时,同盟会会员林晋亭对他进行了启蒙。赵世炎的二哥赵世珏,向警予的大哥向仙钺,陈潭秋的五哥陈树三,何叔衡的堂兄何梓林都是同盟会员。蔡和森走上革命道路,是受他母亲葛健豪的影响。葛健豪也是中共早期精英,六七十岁了还陪蔡和森留法勤工俭学,有“革命母亲”之美誉。那么,又是谁影响了葛健豪呢?是秋瑾!女革命家秋瑾的婆家所在地与葛健豪老家相隔不远,葛健豪经常去拜访她。秋瑾、葛健豪和《女权日报》的创办者唐群英,由于所住甚近,又相互影响并成就不凡,被称为潇湘三女杰。

  总之,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直接影响之大,联系之密切,可以说不在五四运动之下。正如毛泽东所说:“说到革命的准备,1921年开始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