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勇:重构晚清叙事(2)
辛亥革命网 2016-09-22 08:50 来源:凤凰网综合 作者:马勇 查看:
当年的批判与讨论被“不争论”压制下去了。其实,如果仔细观察最近十年特别《走向共和》播出后这些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我们应该欣喜地看到,不论是历史学界还是文学界,对于近代中国历史的描述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像常识、常理所能认同的方向回归。过去的“批判史学”刻意强调慈禧太后卖国,现在很容易让人质疑,在“家天下”背景下,大清国其实就是爱新觉罗的天下,作为爱新觉罗的家长,她为什么一定要出卖自己的江山呢?关于李鸿章,随着新史料的增加,人们对他的处境越来越充满理解和同情,作为一个执行者,他在近代中国历次外交谈判中,究竟有多少主张属于个人临场发挥,有多少主张是朝廷的预案呢?
李鸿章
从学术史的立场看,过去的“批判史学”,是“革命年代”意识形态建构所必须的,因为要打倒蒋介石,要打倒国民党,因此不能不与蒋介石、国民党争正统,不能不接受孙中山对近代史的表述,不能不像孙中山那样痛恨其政治上的对立面,不能不将孙中山发誓要推翻的清帝国描写成近代中国一切罪恶的渊薮。
“革命时代”已经渐行渐远,中国需要一次意识形态的重建,需要从民主革命时期的“批判史学”转换为实事求是的现代史学,需要中国史学家遵循中国历史学悠久传统,“知人论世”重构近代中国人心灵史和走过的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建伟的这套《晚清历史报告》尽管存在一些细节上的瑕疵,但其基本思路和价值理念无疑应该肯定,是重构晚清史的一个值得记忆的尝试,因而还值得读者仔细品读。
历史是永远消逝的过去,一百个史学家会有一百个近代史的表述,一百个文学家也会有一百个文学的想象。历史是所有人文学科中主观性最强的学问。这也是其魔力所在。历史要求在广泛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超乎常人的想象力,这也是对人类智慧的终极挑战。谁也没有资格说自己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是惟一正确的,容忍历史表述的多样性,就是承认历史学的魅力是无穷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