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儒家“大同学”(3)
辛亥革命网 2016-03-15 09:03 来源:《学术月刊》 作者:汤志钧 查看:
非但如此,康有为的《大同》是他在1901—1902年所撰,亦即与《论语注》、《孟子微》等儒家经籍注释所撰时日相近。[24]这时,革命形势逐渐发展,康有为却坚持保皇,写了《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和《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二文,[25]这两封公开信,反对“革命者开口攻满洲”,主张“皇上复辟、即定宪法、变新政而自强”。鼓吹保皇,反对革命。在此同时,他所写的《大同书》,也有赞美日本明治维新,抵击法国革命的辞句。[26]它反对革命的飞跃,主张循序渐进,它描述的“大同”,不是导向“无有阶级”的“公产社会”,而是导向资本主义社会;《大同书》提出的“大同”方式,不是赞成革命,而是主张改良。那么,在评价《大同书》的同时,就不能不考虑康有为这个时期的政治实践。他和在动荡变幻的时代里,跟随时代前进,向往“大同”的孙中山,自不可同日而语。
“适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这是孙中山的过人之处,也是包括康有为在内的演衍“大同”的思想家无法与之比拟的。
注释:
[1]《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下同),第253页。
[2]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243页。
[3]孙中山:《中国革命史》,《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60页。
[4]孙中山:《在广州对国民党员的讲话》(1923年12月30日),《孙中山全集》第八卷第566—567页。
[5]孙中山:《中国革命史》(1923年1月29日),《孙中山全集》第七卷第60页。
[6]孙中山:《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1923年12月3日),《孙中山全集》第八卷第407页。
[7][8][9]康有为:《孔子改制考》,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198、48页。
[10]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1]《孔子改制考》由大同译书局刊行《序》文,署“光绪二十四年正月元日”,当1898年。
[12][13][17]康有为:《大同书》,第116、117、107页。
[14]孙中山:《在广州农民联欢会的讲话》(1924年7月28日),《孙中山全集》第十卷第461页。
[15]孙中山:《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1923年12月3日),《孙中山全集》第八卷第470页。
[16]见拙撰:《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和《论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载《康有为与戊戌变法》,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34—171页。
[18]孙中山:《在广州农民联欢会的讲话》(1924年7月28日),《孙中山全集》第十卷第463页。
[19]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词》(1924年1月30日),《孙中山全集》第十卷第177页。
[20]《孙中山全集》第九卷第184页。
[21]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17页。
[22]康有为:《礼运注序》(1897年),见《康有为政论集》第192—193页。
[23]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180页。
[24]见拙著:《〈大同书〉手稿及其成书年代》,见《康有为与戊戌变法》第125—133页。
[25]两文辑为《南海先生最近政见书》,见拙编《康有为政论集》,第474—505页。
[26]见《大同书》第50、70、109页。
作者简介:汤志钧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