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现代价值
辛亥革命网 2016-03-16 08:41 来源:腾讯文化 作者:马勇 查看: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先行者,是先知先觉。他最先发现指望着清廷去推动中国的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此后十几年孙中山坚持不懈,硬是将“一个人的革命”发展成了全民族的觉醒,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发生,导致两百多年大清王朝垮台,导致两千年帝制就此进入历史。孙中山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其意义无论怎样说都不为过。孙中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鲁莽武夫,他有自己的理论,有战略有策略,有计划有步骤,他的理论就是三民主义,他的战略就是振兴中华,他的策略就是驱逐鞑虏,他的步骤有军政、训政和宪政,还有五权宪法、全能政府等一整套的东西。虽说孙中山的这些理论已成过去,但作为思想遗产,也值得尊重和分析,某些方面还具有相当的现代价值。
民族独立并不是民族孤立
从孙中山思想内在结构看,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领路人和先行者,他的思想不能不深刻打上中国思想传统的烙印。他既然无法脱离中国的思想背景而建构其思想体系,那么中国思想传统的影响对其思想形成来说便是一种无法拒绝的选择。这一点,他的民族主义显得最为明显,与传统儒家的华夷之辨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也是其三民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他的政治意识中,中国人只有真正完成了民族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强大的独立的民族国家,中国才有可能步入现代化快车道,才有可能对世界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在孙中山的政治理念中,一个尚未摆脱殖民主义的国家是没有资格说什么现代化的,民族独立成为近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前提。
确实,当一个民族尚受外族压迫的时候,被压迫的民族不是起而反抗,争取民族的解放与自由,而是侈谈什么世界主义,天下大同,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自我麻醉。问题在于,这种压迫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究竟是一个落后民族对先进民族的征服,还是一个先进文明对一个落后文明的熏染与冲击。换句话说,孙中山政治理念中的民族反抗与民族解放,究竟是用一种先进文明去击碎落后文明强加给一个先进文明身上的枷锁,还是用一种落后文明形态去抵抗外来先进文明的冲击呢?
显然,由于孙中山前后期所处中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因此他政治理念中的民族主义内涵也就具有前后期的不同。就其前期,即辛亥革命前的民族主义思想而言,孙中山的目标主要是反抗满洲贵族在中原的政治统治,即以相对先进的华夏文明去反击满族贵族相对落后的文明形态。这虽不能说是一种狭隘的满汉之争、华夷冲突,但在其内心深处对异族统治中国的不满与厌恶,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其早期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如果不是满洲人入主中原,如果中华大地依然还在汉人统治下,那么可以设想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在其早期便不会发生。即便鉴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与列强冲突的事实,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也不会包容满汉冲突的内涵。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当然不能忽略民族独立与发展,当然不能受制于另一民族,如果没有民族独立与发展,当然也就谈不上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和平共处。满洲贵族入主中原后,由于其人数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实在太小,由于其文化相对说来毕竟比中原落后,因而当他们以一个落后民族弱小民族统治一个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汉民族时,他们不可避免地要采用一些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在一定意义上说,有清二百六十余年之间满汉冲突几乎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