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的袁世凯

辛亥革命网 2015-07-20 08:57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骆宝善 查看:

袁世凯及其势力,是辛亥时期各派政治力量中最为强大的一支,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也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恰是1909年元旦,如日中天的袁世凯被罢了官,摄政王载沣命他“回籍养疴”。一代权臣,远离了权力中心,从而避开了革命风暴到来之际正面与革命势力对垒的处境,在他被罢官避居洹上村的三年,正是立宪运动高涨,革命高潮到来的时期,此时的袁世凯,是以被迫害的立宪运动的倡导者、汉族大员这样一种正面形象,被时代和各派反清力量所接受的。这是辛亥时期“非袁莫属”这一共识的社会基础。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废除军机处,成立内阁,作为实行立宪的表示。内阁共十三位阁员,其中满族九人,皇族又占七人,汉族仅四人,史称“皇族内阁”。举国舆论大哗,立宪党人尤为失望。不过,此时距辛亥革命发生,仅仅五个月了。

  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夜,武昌(湖北的省城,湖广总督驻地)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起义,攻克湖广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史称武昌起义。它是辛亥革命发端的标志。

  武昌起义的次日,八月二十日,是袁世凯的53岁生日。亲信僚属、北洋袍泽以及袁氏家人,共集洹上祝寿。起义消息传来,群情激奋,议论袁氏重出有望。随后,果然清廷起复诏下,阮忠枢衔奕劻之命,持诏书来洹上劝驾。袁世凯振作精神应诏重新出山。标志着袁氏东山再起。

  以前,论者们一致说,辛亥革命的这种结果,是袁世凯一手导演而成的。其实非也。这是当时各方政治势力博弈、妥协的结果,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各方势力的政治要求,达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统一。

  袁世凯的政治目标,随着形势的发展,有一个从主张君宪到接受共和的过程,重出之初,是利用革命危机,实现他多年追求的君主立宪、责任内阁(当然包括他出任内阁总理)。然后,才是接受革命党方面的承诺,南北统一,出任临时大总统。而结果也正是,在四五个月内,通过南北议和,制造了清帝让权辞位,又通过南北谈判,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完全达到了他的政治目的。

  在清帝退位一事上,南北双方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提出一个什么样的各方都可以接受的退位条件,关键是让清室不失体面的接受共和。至今尚能见到的报纸公布,电报来往的稿本、档案未曾公布的稿本,合共不下十余个。其中尤以袁世凯亲手修改的文本照顾面最为宽泛,除清室之外,袁又亲笔增加一条:“蒙古王公世爵均仍其旧制,并一体保护其一切产业”。但最后的定稿未被采纳。

  一直以来,历史学家都说袁世凯在清帝辞位诏书上做了手脚,但语焉不详,成为历史疑案。今袁世凯亲手硃笔修改稿发现,真相大白,其中最重要一句话,袁氏上下移动了三个字位置,便将与民军共创共和的原意,一变而为将民军排斥于接收政权之外,他袁某一人从清王朝那里继承大统。

  原文是:由袁世凯以全权与民军组织共和临时政府,协调统一办法。

  袁改为: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十二月廿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廷签署辞位诏书与优待条件,加盖玉玺,袁世凯以内阁总理率诸大臣签名。次日,公布世界。大清一代王朝终结。赶在十二月底以前走完这个程序,也有办完事好过年的意思。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

  经过辛亥革命,古老文明的东方大国,实现了由专制帝制向民主共和的转变,建立共和民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实现了和平统一,打破了中国历代改朝换代那种战争或武力征伐的传统模式,和平结束了前朝统治、而且是传统所说的“异族统治”。社会最底层的国民百姓避免了战乱破坏、军事征发、兵燹浩劫、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种种苦难,和平地进入了另一种社会生活模式。

  其次,辛亥革命最终和平了结,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晚清几十年国家的积弱,维系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已经十分薄弱,尤其在边远民族地区。国家再也经不起战争讨伐的折腾了。边远地区随时存在着接受外国势力的策动,借助革命危机而分裂“独立”的可能,外蒙古就是一个恶劣的先例。而一旦这种“独立”成为事实,再实现回归就几乎无有可能了。

  再次,辛亥和平了结,开启了现代政治博弈的尝试。各派政治势力协商,取得共识,满足其可以允许的最大利益,减少历史前进的阻力与破坏,就连被推翻的清朝皇帝,也不再是历史上屈辱归降的“安乐公”、“归命侯”。

  最后,袁世凯及其势力,是辛亥时期各派政治力量中最为强大的一支,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也是最大的利益获得者。但综观其作为与作用,他是站在有助于历史前进而不是阻碍的一面,有时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系广州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袁世凯研究专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