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宜昌抗战

辛亥革命网 2015-06-04 09:28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张海鹏 查看:

宜昌抗战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军侵入宜昌,恰是德国纳粹侵占巴黎之际。宜昌军民的坚持抗战不仅仅拱卫了陪都重庆,更削弱了当时世界法西斯嚣张气焰。

  今年是甲午战争结束、《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又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出版《宜昌抗战史料汇编》具有历史研究的学术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抗战初期,由于国力悬殊,华北沦陷,长江流域的上海、南京、武汉接连失守,陪都重庆岌岌可危,宜昌旋即成为陪都门户。1940年6月宜昌失守,蒋介石极为震惊,令第六战区长官陈诚率其所辖第10、26、33集团军及江防军等部队,与日军第3、13、39师团鏖战于宜昌地区,先后发生了1941年9月的“宜昌反击战”、1943年5月的“鄂西会战”、1944年6月的“夏季攻势”等战役,其中,“鄂西会战”的胜利尤其具有重大意义,此战一举粉碎了日寇自宜昌西窥重庆的图谋,在中国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奠定了战略反攻的基础。

  宜昌学者提出了宜昌抗战概念。我在听取汇报以及阅读若干史料后以为这个概念是值得研究抗战历史的学者注意的。

  1939—1945年期间,在以宜昌为中心,包括信阳、南阳、随县、枣阳、襄阳、宜昌、荆州、常德、益阳等地在内的约近20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区域,中日两军进行了6年之久的拉锯、抗衡,以争夺对江汉平原、洞庭湖流域地区和陪都门户的控制权,这一局面对国民政府能否坚持抗战是个严峻的考验,因此鄂西宜昌地区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的战略目标一开始在于占领宜昌,控制长江水道,逼降重庆政府,早日结束战争,这一战略目标未能达成;控制宜昌,可以威胁陪都安全,分化中国抗战力量。坚持宜昌抗战,东可以威胁日军控制的中心城市武汉,西可以阻止日军西进的战略态势,捍卫陪都重庆安全,这个战略目标基本上达到了。

  宜昌抗战亦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个战场做战略配合的地区之一。宜昌失守后,1940年7月另组第六战区,以陈诚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省长,战区司令长官部驻节恩施(当时的湖北省省会)。

  武汉失守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成立了鄂豫皖、鄂豫边、鄂西北及鄂中区党委,在河南南部、湖北和湘西北发动并领导民众抗日,形成了分散的小块的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牵制敌军,组织人民群众运输物资、救护伤员、慰问劳军、捐钱捐物、踊跃参军等,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对配合正面战场起了重要作用。同时新四军第五师在襄西地区布置了第十五旅两个团的武装力量,在鄂豫地区布置了大量武装力量,在江汉地区、江湖地区形成了两个敌后根据地。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在这里呈现,对武汉采取了战略包围态势,对长沙采取了牵制态势,分散并牵制了敌军的活动范围和行动能力,对保卫重庆安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在1943年湘鄂西会战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战略上配合作战,取得了湘鄂西大捷的伟大战绩,巩固了陪都重庆的战略地位。

  以宜昌为中心的湘鄂西地区(包括襄河东西、长江南北)以及鄂豫边地区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在这里从事过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根据地建设的,有董必武、朱理治、钱瑛、陶铸、曾志、郭述申、张执一、韦君宜、马识途等共产党员,这里的党的工作直接向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书记处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汇报并听取指示;从事过军事工作的有李先念、陈少敏、任质斌、刘少卿、王海山、刘子厚、张体学等共产党员,他们的军事工作也直接向中共中央军委汇报并听取指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陶行知、老舍、宋庆龄、宋美龄、宋霭龄、潘梓年、叶圣陶、张伯苓、吴作人、马寅初、晏阳初等,都在宜昌作过抗日宣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宜昌抗战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军侵入宜昌,恰是德国纳粹侵占巴黎之际。宜昌军民的坚持抗战不仅仅拱卫了陪都重庆,更削弱了当时世界法西斯嚣张气焰。鄂西大捷亦让世界反法西斯人民为之振奋。美国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雷诺尔斯称:“中国军队在鄂西之大捷,足以表现中国军事力量,乃联合国家制胜战略中不可或缺之部分。”中央路透社远东观察家谓:“日军最近在华所遭受显著而可耻之失败,乃中国于第六年对日作战期间一有意义之新页之开始。”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也专门到鄂豫边江汉抗日根据地采访,亲眼目睹了新四军五师抗击日寇的场景。

  据盘踞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国共军队作战的日本第11军记载,1943年,他们将战斗在以沔阳为中心的长江北岸三角地带的新四军视为“插进武汉中枢部的匕首”,说其“编成、训练、战法、民众工作等有浓厚的共产军色彩,武器弹药等也是自制”,在数量上不可小觑,且善于利用水濠沼泽,有众多堡垒工事,虽然日军曾为摧毁新四军进行过所谓“沔阳作战”,但并不能达到目的,以至于在1944年还要进行所谓“一号作战”,“以图改善、强化本军的战略态势”。

  宜昌抗战具体体现了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两个领导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前提下,形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两个领导中心。两个领导中心独立地发挥作用,相互之间不能取代。这种领导作用不仅表现在政治上,也表现在军事上。国民党是一个领导中心是无需置疑的。共产党也是一个领导中心,也是毋庸置疑的。鄂豫边区、湘鄂西地区(以宜昌地区为中心)的共产党推动并始终坚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民族战争所必需的国内团结能够维持下来,而且,共产党还指挥新四军五师,动员敌后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担负着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共产党还团结各民主党派,利用各种宣传文化的形式,对这一地区的人民群众进行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形成了高涨的抗战热情,这种抗战热情又转化成抗日战争的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一地区的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同顽固派、伪军的摩擦和斗争,也是维持在对敌斗争的大前提下进行的。这一地区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并存,是全国抗战大局的缩影。在这个地区,只有国民党一个领导中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难以独立支撑抗战大局的。

  把以宜昌为中心的抗战战略态势称为宜昌抗战,应该是可以成立的。以往学术界研究,分别提出随枣会战、枣宜会战、反攻宜昌作战、鄂西大捷、收复宜昌等阶段,这些都是反映历史实际的。这些作战,不同程度上都是以宜昌为中心。分散研究这些作战,不利于从战略高度纵观华中地区乃至全国抗战大局。现在提出宜昌抗战的概念,在宜昌抗战的战略态势下研究武汉失守以后华中地区的抗战态势,对于整个抗日战争历史的学术研究,或许不无裨益。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宜昌抗战研究课题组在思考宜昌地区的抗战历史时提出了宜昌抗战的概念。他们建立课题,搜集史料,围绕宜昌抗战编辑史料,工作是很认真的。《宜昌抗战史料汇编》汇编了从枣宜会战到鄂西大捷的中日双方的历史文件,搜集了宜昌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史料,还搜集了参加宜昌抗战的人员回忆以及宜昌地区亲历过抗战历史的人民群众的回忆和这一地区抗战遗存遗迹,提供学术界作为研究宜昌抗战的资料,是很有意义的。这部史料集对日本当局妄图否认、篡改历史真相的丑恶行径是有力揭露与回击。

  铭记抗战历史,继承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共识,推进民族复兴,是研究抗战历史包括研究宜昌抗战历史的出发点和归结点。目前,对宜昌抗战历史还缺乏深入研究,我研读史料,有一些粗浅的体会,意在为宜昌抗战的概念作一点呼应,意在为推动抗战历史研究出一点微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特聘一级教授、中国史学会会长,本文为《宜昌抗战史料汇编》序言,发表时有删节)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