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对外经济开放思想

辛亥革命网 2014-10-17 09:39 来源:团结报 作者:黄静 查看:

孙中山的经济开放思想是以解决资金问题为出发点,以国情为起点,以共赢互助为基础,以先进工具为手段,以坚持主权独立和平等互利为底线,以融入世界为终点,最终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
  孙中山首创了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他主张大胆地吸引外资、外才和外国技术以发展本国经济,正如孙中山的一句名言:“欲使外国资本主义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经济开放思想是以解决资金问题为出发点,以国情为起点,以共赢互助为基础,以先进工具为手段,以坚持主权独立和平等互利为底线,以融入世界为终点,最终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他的眼光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长远的,对今天我国推进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和探索仍有借鉴意义。
 
  融入世界的经济开放
 
  适乎世界之潮流。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世界而孤立地发展。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孙中山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兴起,为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本家奔走于世界各地,致使“百货畅流,商贾云集”。因此,他认为经济开放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因此,“吾人正宜迎此潮流,行开放门户政策,以振兴工商业”。
 
  经济开放的意义和目的。孙中山的经济开放主张,在当今看来也有着非常实用的价值和警世作用。因为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不与别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与别人的差距就越大。他说:“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中华民国成立不久, 1912年4月孙中山就在上海中华实业联合会欢迎会的演说中,第一次提出为了振兴实业“最好行开放主义”。后来他对开放是为了“兴事业”、“发达我国”、“追赶欧美”进行了清晰的表达。1912年10月,他《在安徽都督府欢迎会的演说》中说:“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用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物质文明,外国费二、三百年功夫,始有今日结果。我们采来就用,诸君看看,便宜不便宜?”孙中山还说:“利用外资,利用外人,皆急求发达我国家之故,不得不然者”。
 
  引进外资和利用外资的思路。引进外国资金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和构架这一思想的基点。他说:“经营上之发达,自然、人力、资本三者皆有巨效。而今日谋中国之发达者,不患自然力之不充,人力之不足,所缺者资本而已。”他认为,资金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孙中山利用外资的思路是循前人发展之路,融世界文明之林。孙中山认为,后进国家通过向先进的发达国家学习来实现自身超越式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捷径。孙中山认为:“经济先进之国,以百数十年之心思劳力而始得之;经济后进之国,以借外资而立致之,遂成富国,如美国、英国是也。今欲谋富国足民,舍外资无他道也。”只有这样才能向西方学习,“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引进外国科学技术、人才及先进经营管理方法也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重要方面。孙中山在1913年时说:“中国近日之情状,恰于富人广有物产,藏于仓库,而未能启其管钥。所谓管钥者,即经营实业方法是也。”强烈要求输入欧美日本人的新方法于中国,“合力图大陆上实业之发达”。另外,孙中山还根据中国有大量华侨这一特点,注意引进侨资,号召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华侨回国投资,来兴办中国实业。孙中山曾利用侨资建起了中华实业银行,并在新加坡设立中华实业银行南洋临时总机关。
 
  切实结合国情
 
  孙中山倡导“开放主义”,但强调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要了解中国的国情,取长补短,反对照抄照搬。1897年,孙中山在谈及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时就声明,“我们不是说,我们要全盘照搬过来。”他清楚地认识到,“欧美有欧美的社会,我们有我们的社会,彼此的人情风土各不相同”;况且欧美的“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要取其善果,避其恶果”。因此,实行对外开放,要“内审中国之情,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他通过比较、选择,认为“照自己的社会情形,迎合世界潮流做去,社会才可以改良,国家才可以进步”。否则,“国家便要退化,民族便受危险”。
 
  共赢互助思想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是以“共赢互助”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中国既可为世界产品提供市场,又可为他国生产提供富饶的资源,还可为国际资本提供出路,增进国际合作。
 
  1、提供市场。他认为“全国即可开放对外贸易,铁路即可修建,天然资源即可开发,人民即可日渐富裕,他们的生活水准即可逐步提高,对外货物的需求即可加多,而国际商务即可较现在增加百倍”“如使上述规划果能逐渐举行,则中国不特可为各国余货消纳之地,实可为吸收经济之大洋海”。
 
  2、提供资源。他认为,“所幸中国天然财源极富,如能有相当开发,则可成为世界中无尽藏之市场”。
 
  3、提供资本出路。中国与世界各国同步发展,一旦工商业发达,如同“新开一世界”,凡是参与开发者“必获超越寻常之利益”。他说,“此四万万人之中国一旦发达工商,以经济的眼光视之,何啻新辟一世界?而参与此开发之役者,亦必获超越寻常之利益,可无疑也”。
 
  4、增进国际合作。他认为,通过发展国内产业和对外开放,可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国际合作,“且此种国际协助,可使人类博爱之情益加巩固,而国际同盟亦得借此以巩固其基础,此又予所确信者也。”
 
  孙中山的论断已经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所证明:中国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也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市场;中国的强大不仅没有对世界构成威胁,反而为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创造了条件。
 
  先进工具的运用
 
  在孙中山的设想中,利用外资方法有二:一是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办银行,“专以输入外资为目的,直接则振兴中国实业”;二是利用外资办实业。在他的经济实践中,他充分运用先进的金融工具,试图通过发展侨资银行、合资银行和“BOT方式”兴办铁路来利用外资。
 
  利用侨资发展银行。1912年4月孙中山解职临时大总统后被邀请担任中华银行总董。之后,中华银行改为商办并制定基本规则,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和指导。1912年10月,孙中山又以中华银行总董的身份委派王奕友等人前往南洋各地添招新股。凭借孙中山的威望和大力支持,中华银行在上海本地和南洋各埠募得大笔股款,还扩大了影响,到1912年底中华银行净盈余规元54200多两。后来,孙中山又出任1912年4月成立的中华实业银行的名誉总董,在孙中山的支持下,中华实业银行的创办呈经北京政府实业部批准立案,另外孙中山委托沈缦云为劝业特派员,前往南洋诸地为中华实业银行招股,共招募到430万元,远超出原定250万元的商股招募数。
 
  试图建立合资银行。孙中山为了打破国际银行团对中国贷款的垄断,曾积极主张吸引外资,推进组织资力雄厚的合资银行。1912年11月当中华实业银行组织就绪即将正式开幕的时候,孙中山即致电南洋各埠认股中华实业银行的侨商代表,商议并公决与中华银行合并事宜。12月4日孙中山发表演讲指出:“吾国政府与六国银行团磋商借款,受种种之挟制,要求非分之权利……鄙意更拟联合多数银行,与法国资本家合资创一极大之银行。盖分则魄力小,于全国无甚影响。倘合中外为一家,将国中多数银行联合而成一巨大之银行,发行债票,任外资之输入,则全国金融枢纽操之于己……不致受非法之要挟,而利益亦不致入外人之手矣。”但由于南洋侨商的代表陆秋杰等人的顾虑,这次筹备会否决了与中华银行合并,因而合资办银行之事就此搁浅。
 
  “BOT方式”兴办铁路。孙中山在担任全国铁路督办期间,力促借外资修筑铁路。孙中山强调,铁路合理选线要坚持以下四原则:一是“必选最有利之途以吸外资”;二是“必应国民之所最需要”;三是“必期抵抗之至少”,先在社会条件好的地方修路;四是“必择地位之适宜”,有利于通道建设和联接成网。孙中山先生主张,如果国民有力承担,自应由国民兴办,国家予以保护,经营40年后收为国有。谈到利用外资,他列举了三种具体方式:“甲、借款自办;乙、华洋合股;丙、外人包办”。孙中山认为在这三种方式中,以丙法最善。“较之借款自办,可免五害:一无交款回扣之害;二无购料回扣之害,三无按年出息之害,四无亏耗津贴之害,五无至期偿还原本之害。既免五害,且有二利焉:即工程坚固,筑建合法是也。”“因此时中国资本、人才、方法三事皆缺,若批办则可收三事之利。”所谓“批办”,就是经国家批准的铁路项目,实施时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与外商订立合同,公司负责定线购地交给外商修筑,外商40年特许经营期满后无偿移交给中国。同时,可利用国外技术和人才,加快建设工期,带动国内有关产业。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前提下利用外资的较好方法。孙中山先生认同的这第三种方式就是现今国际国内流行的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方式)。很遗憾他的努力因为政局紊乱而中断。
 
  避去其害
 
  孙中山充分认识到近代资本主义扩张所具有的先进性与野蛮性,他试图在经济开放和防止外国资本侵害中走出第三条路来。孙中山清楚地意识到,引进外资不可能完全无弊,但他权衡轻重认为利多弊少。他说:“用外资非完全无害也。两害相权当取其轻。”孙中山特别指出只要措施得当,还可以“避去其害”。他认为坚持独立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以及反对专制、腐败和垄断,可以“避去其害”。
 
  由于孙中山既没有获得全国政权,更没有稳定的国内外政治环境,根本没有实行经济开放的一些最基本的条件,因而使他的很多思想不免沦为“纸上谈兵”,但他的思想和所受挫折对我们探索现代化建设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大有裨益,对我们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许多棘手问题仍然有着很多的启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