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国魂之陶铸(四)

辛亥革命网 2010-04-10 00:00 来源:《江汉论坛》1983年第2期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研究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社会思潮,有必要对二十世纪初年先进的中国人所提出的国魂问题作一番考察。 ,论辛亥国魂之陶铸(四),

 

 

(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当资产阶级处于上升的革命的时期,它也深知建设新的精神文明的需要,并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不管资产阶级社会怎样缺少英雄气概,它的诞生却是需要英雄行为、自我牺牲、恐怖、内战和民族战斗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04页。)因此,他们就必须从中外历史遗产中寻找把自己的热情保持在伟大历史悲剧的高度上所必须的理想、艺术形式和幻想。可以说,二十世纪初年的国魂召唤,就是这种理想、艺术形式和幻想的一种表现。很难设想,如果没有这样弥漫海内外的革命鼓吹,没有这样广泛、持久、深入的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辛亥革命能够如此迅速地一举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东方第一个共和国,当年爱国志士的奔走呼号,慷慨陈词,以至他们的鲜血、生命、精神,都已经融铸到辛亥国魂之中。这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一代革命先行者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年革命派所宣传的国魂或爱国主义,其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只能是民族主义。他们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来看待国内和国际民族关系,因此在狂热的排满宣传中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大汉族主义以至种族复仇主义等消极因素。同时,他们所反复阐明的国民精神和国民道德,又是以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为依归,其终极目的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取代封建主义私有制。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尽管在当时曾经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归根到底无非是雇佣奴隶制的美丽外衣。他们真诚地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下的奴隶状态,但却没有意识到随之而来的将是资本主义统治下的奴隶状态。他们的国魂召唤声浪虽然极为壮美,但并不能为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真正的平等和幸福。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和革命的夭折,辛亥国魂的陶铸不仅弱点甚多,而且其自身也流于半途而废。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的国度里,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足够强大的思想武器战胜封建文化。他们在利用历史遗产进行爱国主义宣传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区别民主精华和封建糟粕,比较容易流于保守主义以至复古主义。譬如有些人就把已经长期为封建统治者所改造制作的孔学,毫无批判地看作是国学=国粹=国魂。这说明资产阶级在思想战线和在政治战线一样,也具有极为明显的妥协性,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曾经企望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国所需要的精神文明,颁布了一系列进步的方针政策。如提倡德、智、体、美、世界观和谐发展的国民教育,命令剪除发辫,禁止鸦片、缠足、蓄娼、赌博、迎神赛会,革除陋俗恶习,并且在礼仪方面也作了若干必要的革新,这些措施都产生过良好的影响,但由于南京临时政府的迅速收场而未能认真贯彻下去,加以国民教育程度很低,特别是农村人口文盲极多,也大大局限了这些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及至袁世凯登台和各派军阀混战时期,各种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旧风习又复卷土重来,成为桎梏中国人民的层层精神枷锁。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以后,在继续鼓吹民生主义的同时,曾经片面地认为只有振兴实业才是立民国国家百年根本之大计,并且宣言十年不预政治,愿以在野之身修筑二十万里铁路,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富强之国。他除主张设立铁路公司以外,还兼任中华银行总董、铁路协会名誉会长以至永年保险公司董事长等职。但曾几何时,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枪声惊醒了实业救国的美梦。经过其后讨袁、护国、护法诸役相继失败的教训,使他深深感到: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来说,思想战线在任何时候都和政治、经济战线一样重要,丝毫也不能忽视精神的作用。因此,他在1917年至1919年期间写成的《建国方略》一书,便把心理建设放在第一位,而把物质建设、社会建设(民权初步)放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孙中山说:夫心也者,万事之本源也。这当然是颠倒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过份强调了精神的决定作用。但是他渴望振奋全党革命精神,挽救名实已不相符的民国,并且进而建设适应世界潮流的新的精神文明,这种恳挚的心情则是应该给以尊重和理解的。
  辛亥革命时期那一辈革命者,始终未能完成在中国建设新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艰巨任务,未能实现一跃而登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