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二)

辛亥革命网 2010-07-29 00:00 来源:凤凰网历史综合 2009-4-26 作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的“产业革命热”(二),

      1912年4月初,他在南京与同盟会员的饯别宴会上即动员广大的革命党人积极投入实业建设,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11](P.322)正是大展宏途,积极开展实业建设的大好时机。随后他又在安徽都督府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针对当时全国到处是一片饥馑哀鸿,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时说:“诸位同胞要知革了命,不能就算事业完了,大家就可享幸福”,指出革命不是为了自己当官享福,是为了解民于倒悬,拯民于水火,要使“全国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这就要发展实业,“办理铁路、开矿、工商、农林诸伟大事业。”[12](P.532-533)不久他被袁世凯委以“督办全国铁路”,从此他便以铁路建设为依藉,宣布“脱离政界关系”,全身心地投入铁路等建设事业,深入各地考察铁路建设事宜,以建造10万英里的铁路为己任。

      于是,在孙中山的积极鼓动号召下,广大革命党人除柳亚子、戴天仇、河海鸣等激烈派人士继续在宣传鼓动反袁斗争外,其他大都深信“破坏已终,建设方始”,[13](P.978-979)把建设看成和革命一样,都是每个公民应尽的“天职”,纷纷投入实业建设。黄兴发起成立了拓殖协会,编纂书报,拟定计划,准备开发西北边疆。他还担任了“督办川粤汉铁路”,投身于铁路建设事业。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建设之道,不可无学”,[14](P.979)便出国留学,学习科学技术,以备将来回国更好地从事实业建设。他们一个个都胸怀着一个共同的信念:“政治革命,丕焕新猷,自必首重民生,为更始之要义;尤必首重工业,为经国之宏图”;坚信“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而且他们认为:“欲事建设,须萃人才,抑不有团体,亦无以厚其势力”,[15](P.861-862)纷纷成立各实业团体。于是,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国实业团、西北实业协会、安徽实业协会、黑龙江实业协会、中华民国矿业联合会,等等,各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有的如全国同仁民生实业会,得到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竞相报名入会,会员竟多达20余万人,在许多省份设立了支部或分会。各实业团体还纷纷举行集会,组织演说,发表宣言,号召兴办实业。于是在广大革命党人的组织发动和参与下,全国很快兴起了一场“产业革命热”。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仅直接发起了这场“产业革命”,而且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建立民国,把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推上了政治舞台,也为这场“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

      首先是推翻了清潮,结束了统治中国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一定的障碍。虽然清初也采取了一些恢复社会经济的政策措施,而且也出现过“康、乾盛世”,那也只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恢复,很难说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了多大的发展。尤其是长期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限制对外通商,只能加强其自然经济的经济结构,很难推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到了近代,虽然在西方列强的炮舰威逼下,被迫开放了一些通商口岸,可对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仍然深闭固拒,把西方的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说成是“以夷变夏”,在新的世界局势面前,“抱定一个汉人强满人亡的宗旨,死死不肯变法”,严厉地镇压了戊戌维新运动,“把那些维新志士杀的杀,逐的逐,只要保全他满人的势力”。[16](P.113)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政府,虽然没有引起农村的大变动,农村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但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也使农村的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失去了封建上层建筑的保护。

      辛亥革命最后被袁世凯攫取了胜利成果,建立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但是当时革命党人在南方仍然拥有相当的势力,有七八个省的地盘,十几万军队。全国的革命形势仍十分高涨,人们的革命情绪十分高昂。面对全国如此日益高涨的革命新形势,袁世凯也不敢冒然建立清一色的北洋军阀官僚统治,而是吸收了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作为点缀。当时袁世凯为了控制政权,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对于权力要害部门如内政、陆军、海军、财政、外交等部从不放手,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而对于农林、工商、司法、教育等非权力要害部门则留给了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所以民国初年这四部一直由宋教仁、蔡元培、王宠惠、张謇、梁启超、刘揆一、范源廉等人担任。

      而这些部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其工作也正好是资产阶级代表们的长外,他们便利用自己直接主管这些部门工作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法制法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