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伦”双向互动性的启示——“湖北和谐文化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月刊 作者:冯天瑜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保持民主与权威之间的适度张力,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也是建设湖北和谐文化应当用力解决的问题。中华古典文化从伦理化的政治学角

  保持民主与权威之间的适度张力,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也是建设湖北和谐文化应当用力解决的问题。中华古典文化从伦理化的政治学角度,对解决此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资源,这便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观所昭示的人际间良性的双向互动关系。

  人们习惯于将“三纲”与“五伦”并列论之,一概作为历史糟粕加以抛弃。其实,二者虽然都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有着相通性,但二者又颇相差异,不宜笼统处置,而应予分梳,区别对待。“三纲”说(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体现了专制制度的纵式独断,在历史便受到民本主义者的批判,时至近现代更应扬弃;而“五伦”说则保存了血亲和谐的双向互动理念,在历史上发挥过社会协调功能,今日仍然富于积极的启示作用。

  “五伦”说虽未构成对专制主义政治伦理的直接抗拒,但它阐发的是对尊与卑、上与下的双向要求,具有合理性。所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分别对君和臣提出要求,“君礼”与“臣忠”方能达成君臣和谐,同舟共济。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主》)为五伦关系分别树立了“亲、义、别、序、信”等富于理性和人性的准则,并无绝对主义的要求。成书秦汉之际的《礼记》《礼运》篇,对先秦的五伦说作了总结,将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君臣这五组社会人际关系的良性双向互动概括为: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此后,关于五伦的双向性要求,还有多种大同小异的说法,最流行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明臣忠,夫和妇顺,朋谊友信。

  “五伦”说主要强调上下关系的协调,而“各守职分”(处在五伦关系诸层级的人各有责守,必须各尽义务)是达成和谐关系的要义所在。这一思路包含了“互动”与“双向要求”的合理因素,是对专制论的一种抑制,对我们今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特别是上下关系,以构建和谐社会,仍有参考价值。当然,传统的“五伦”说作为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侧重强调“义务”,尤其是下对上的义务,而基本没有涉及“权利”问题,没有对民众享受权利和运用权利(所谓“民享”与“民治”)给予肯认,故中国传统社会不可能充分实现社会和谐,秦以下皇权社会两千余年间社会动乱此伏彼起,便是明证。我们创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时,应继承前人的优秀遗产,如“五伦”说在义务问题上的良性双向互动观;同时也要超越前人,有所创发,如在义务与权利的统一上,实现上下层级的良性双向互动,这可能是我们的社会长治久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作者为武汉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史学家冯天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