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三点建议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历史教学 作者:李喜所 查看:
《历史教学》杂志社开展的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讨论,非常有意义,受到了学界方方面面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我一没有从事过中学历史教学,二没有编写过这方面的教材,只是出于史学工作者的良知,谈三点很肤浅的看法。
一、注意总结以往中学历史教材的历史经验
从目前所接触到的较为可信的史料来看,正规的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历史已经有整整一百年了。1901年,中国第一本学生历史教科书问世,由上海华阳书局出版,但不是中学读本,而是《小学历史读本》。1902年,上海作新社出版了关于世界史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名《万国历史》,233页;1903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推出两本关于中国历史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一为《国史初级教科书》,一为著名史学家夏曾佑所编的《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标志着相对规范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问世。此后,随着中等学堂的大量增加,历史教科书需求量渐大,版本也不断翻新,为社会各界特别是出版商所关注。在1903年到1905年的3年中,据不完全统计,所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多达28种,其中中国史和世界史各14种。这些教科书彻底摒弃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完全采用了“史学革命”所提倡的章节体,突出的优点是善于概括提炼,以进化的观念把握整个历史进程,给学生以完整的历史概念,且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理论性和可读性,是20世纪初年在梁启超、章太炎等呼唤下所涌现的“史学革命”的一项重要成果。民国创立后,中学历史教材在清末的基础上继续前进。有关资料显示,1912年到1945年,出版的各类中学历史教科书共52种(有些教材与小学合在一起),加上师范历史教科书二十多种,总数在80种左右,数量可观。同时还出版了有关教学参考用书31种。综合其中的特点:一是在体例和总体框架上沿袭清末的做法,基本采取章节体,图文相间,有的还附大事记;二是本薄册多,每本在30页到90页之间,60页左右居多,2册、4册、6册、8册不等,6册的较普遍;三是多种版本并存,呈竞争态势,有教育部审定本、名人专家阅订本、某出版社推荐本等,1912年和1913年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就有9种,影响较大的有中华书局本、商务印书馆本、教育部审定本、张元济阅订本等,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1949年至今,新中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也不在少数,并各具特色。当我们要编写新的教科书的时候,首先,也是起码应该做的,就是回顾和研究以往百年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历史,总结经验,汲取优点,避免失误,在丰富的历史文化营养的熏陶下,有所前进。
二、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注意吸收学术界的新成果
一般来讲,历史教材应该相对稳定和平实,反映经过检验而比较准确无误的历史知识、历史过程和多数人认可的学术观点,学术界正在研究而争议较多的那些史实及不同观点尽量不写入教材。但是,教材是一个时期整体研究水平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教材的水平反映学术界的研究水平,一部好的历史教材必须科学地吸收史学界相对稳定的研究成果。教材的活力和生机来自学术界。然而,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往往和史学界的研究有一定的隔膜。学术界不大关心和了解中学的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也难免因不掌握史学界的最新成果而不去改进。《历史教学》编辑部组织的这次中学历史教材的讨论,有助于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应该为之鼓掌叫好。但真正要具体编写教材的时候,还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双方的沟通与交流,使新教材多反映新成果。
要吸收新成果必须接受新观念,尤其在史观上要与时俱进。近20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史学界对以往的许多学术观念、学术观点进行了清理和新的富有哲理的思考,有相当多的看法已成定论。但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反映得还不够充分,其中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自身的,特别和教材编写者的思想观念息息相关。以中国近代史为例,1923年李鼎声先生首次以“中国近代史”为书名叙述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时,受辛亥革命“革命排满”和反侵略的爱国斗争的客观现实所制约,是以民族史观来解释这段历史的,那时出版的一批近代史论著,包括萧一山的《清代通史》,都是这种史观,都是把反对清朝满族贵族统治的民族革命和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斗争当做历史的中心。20世纪40年代前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洪流的影响下,革命史观代替了民族史观,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的演变归结为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革命成为百年中国历史进程的主线。到了50年代末和六七十年代,在阶级斗争压倒一切的岁月里,阶级斗争史观又渐渐变成观察和研究历史的惟一视角,中国近代史则出现了以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三大阶级大搏斗为中心的“三大革命高潮”说。这种历史观的变迁,反映了受客观社会环境所左右,人们认识历史的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是递进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不好用相对立的“对”与“错”去界定。80年代以来,“革命思维”、“阶级斗争思维”渐渐退潮,“近代化”或曰“现代化”理论被引入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一部中国近代史被看做近代化或早期现代化的历史,并在具体的研究中涌现出许多新成果。新编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妨去反映这些新的变化,并在编写中国近代的历史变迁时贯穿近代化史观。
三、把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列入精品工程
历史课在中学是一门副科,自然比不上数理化那样受到重视。至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中学历史教学也是很有限的关心。这其实未免偏颇。讲人文精神,谈素质教育,历史教育是最基础和最有效的。百年以来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如孙中山、毛泽东、梁启超、章太炎、胡适等,从中外各国的变迁中感悟出一个基本的道理,就是“亡国必先亡史”。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是确立人的历史知识和基本历史概念的奠基时期,一旦有误,贻害无穷。回想自己的中学时期,恰值1959年至1965年的动荡时期,先是受大跃进、“反右倾”的影响,不是下乡劳动锻炼,就是被组织去“放卫星,夺高产”,首当其冲要停的课就是历史;接着是三年困难时期,为保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历史课又常常不上。整个中学的历史课时停时开,根本无法谈得上系统的历史学习。只是为了高考,才在1965年的春夏之交,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生吞活剥地系统背了一遍中学历史教材。然而却意外地考入了南开大学历史系,其中让我最得益的应该是那套简明而系统的教材。如今回想起来,那时得到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名词术语,乃至历史思维,对我今天的历史研究都还有这样那样的影响。这种切身体验,让我深深感到中学历史教材的重要性。当今,在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和提倡多出精品的时候,应该也必须将中学历史教材列入精品工程,切切实实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千万避免讲起其重要性时头头是道、激情满怀,具体落实时则推三阻四、难见踪影,尤其是拥有各种相关权力和资源的机关或团体,要像建设精品工程那样去推进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尚能如此,反映时代特色和民族风貌的高水平的新教材肯定会应运而生。
【作者简介】李喜所,男,1946年生,河北涉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兼任美国黄兴基金会研究教授、梁启超研究会会长等。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留学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