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长江中下游”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1-04-20 00:00 来源:第33卷第5期《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马陵合 查看:
2005年8月2日至5日,在安徽黄山市宏村召开了由安徽师范大学与安徽大学等单位联合承办的“辛亥革命与长江中下游暨中国同盟会岳王会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此次会议有长江中下游三省一市(江苏、安徽、浙江、上海)和来自国外中山学社的50余位专家学者。
2005年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安徽革命团体岳王会成立一百周年,因此,此次会议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安徽省历史学会会长王世华教授亲临大会,并在大会开幕式上代表主办方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认为此次会议一定会推动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强调由三省一市轮流主办辛亥革命史研讨会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方式。
在此次会议上,与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学术交流,并就一些研究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首先,安徽辛亥革命时期的诸多问题。与会学者除了对一些安徽辛亥革命时期的团体和历史事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外,还拓展视野,研讨在这一历史大变动时期安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及其对现当代安徽发展的影响。安徽省政协文史委主任陈德辉和安徽大学出版社社长汤奇学教授对安徽辛亥革命的特点作了宏观上的总结。海外中山学社的韦玉华教授运用详尽的史料介绍了皖籍同盟会志士吴中信先生吴中信一生始终忠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931年,长江发生特大水灾,吴忠信为安徽省主席,他在任期间,清正廉能,整顿税赋以苏民困,兴修水利,修建公路,整顿学校,清剿匪患,为乡梓造福良多。安徽师大的欧阳跃峰教授探讨安徽公学的兴办和影响。他认为安徽公学在传播革命思想、培养革命力量、创建革命组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安徽辛亥革命的进程。安徽大学沈寂教授论证了光复会与岳王会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陈独秀曾参加光复会是没有依据的。安徽大学的陆发春先生认为1905年陈独秀、柏文蔚等在芜湖成立的岳王会之前,安徽已存在会党性质的岳王会。复旦大学沈渭滨教授认为借用会党名称创立革命团体是一种非常独特且值得研究的现象。安徽大学的周乾先生则通过对于皖省留日学生的研究从一新的角度探讨安徽辛亥革命的组织力量问题。他提出皖籍留日学生在革命中扮演着中心和中流砥柱的角色。
相当多的学者从更广的视角来探讨辛亥革命与安徽近现代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广西师大的刘文俊研究了在民国时期长期控制安徽的新桂系,认为这一地方实力派的兴起过程中孙中山的思想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引起与会者浓厚兴趣。安徽师大的沈世培教授研究了辛亥革命前后安徽社会经济的变化,认为主要表现在市场扩大、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发展,并通过辛亥革命前后安徽社会经济变动速度的比较,来考察辛亥革命对安徽的具体历史影响。安徽师大的马陵合教授则通过清末民初安徽铁路发展历程的考察,剖析了安徽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认为安徽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中,地理位置的局限所形成的经济地位边缘化,制约了安徽发展铁路的欲望和能力。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随着经济结构和交通网络的变化,安徽这样的中部省份迫切需要构建铁路与水运相配合的立体交通网络。安徽省社会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汪谦干则从安徽的周学熙家族出发探讨安徽在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经济的变化。
其次,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有关中国同盟会的研究问题。在孙中山思想研究方面,三民主义中民主主义是此次会议中讨论的焦点问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提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本质上是一项社会改造方案,目的在于培育和造就社会的中产阶级。这种民生主义是一种新型的国家社会主义,是孙中山吸取了欧美各式社会主义有利与民的内容以及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希望建立一个以国民经济为主体的“天下为公”的社会。孙中山的这种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历史上的至可宝贵的一章。海外中山学社的凌渝郎先生则从人性论的角度研究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江苏行政学院的王培智教授认为,孙中山把古代的民本思想的精华和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中的优秀成果同中国现实民主革命的需要结合起来,构成他的三民主义理论的重要部分。研究孙中山的民本思想,对于今天深刻理解以民为本的思想有一定的启示。南京孙中山纪念馆的卢立菊指出,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的正式阐述标志着三民主义的初步形成,但是三民主义对于同盟会的革命实践来说,既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又具有超前性。对于中国同盟会是否具有政党的性质,与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南京大学历史系史全生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学界认为中国同盟会是资产阶级政党并不符合孙中山先生的原意,同盟会应是国民革命的联盟。它不属于哪一个阶级,而是属于全国革命的人民,是全国革命人民的联合政党。上海社会科学院汤仁泽先生则研究了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光复中的作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郭必强认为应对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给予充分的肯定,它是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政府,构建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基本形态,指明了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与会者一致认为,南京临时政府的历史意义过去的研究并不充分,有必要对此进行充分研究。苏州科技学院陈晓东教授通过对唐绍仪内阁风波的精细研究,对同盟会的政党内阁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因为相关研究的薄弱和史料的缺乏,如何深入研究唐绍仪内阁这样的第一届民国内阁,与会学者各抒己见。上海师范大学邵雍教授研究了同盟会时期孙中山与美国致公堂的关系。他通过对这一个案的深入探究,对同盟会利用会党的得失成败作出了具体的分析。复旦大学戴鞍钢教授系统地考察了孙中山创立中华革命党的过程,并运用丰富的史料对中华革命党在上海活动情形作了完整的评述,同时对中华革命党的历史地位也给予了较为公允的评价。
在此次会议上,对于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宣传方式和媒体的作用的研究也较为集中并且颇具份量。安徽师大章征科博士从宏观的角度研究革命党人政治动员方式和效果。东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廖大伟教授通过对《民立报》的细致的研读,探讨了其对南京临时政府组建的影响和监督。他对自武昌起义至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48天的《民立报》有关文章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类,其中有关临时中央政权的文章达30篇,平均每三天二篇文章。这些舆论对南京临时政府的创建及其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的设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积极作用。同时,《民立报》在这一时期还积极履行社会监督的职能。它与组建临时中央政权的良性互动,诠释了一个党报必须兼顾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和履行公共舆论监督的双重角色的道理。上海大学的张元隆先生则探讨了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关系。他认为,《民报》对近代国家观念的拓展,所进行的比较广泛的社会动员,为日后的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启蒙和舆论准备,激励一大批革命者为推倒帝制,创建民国而矢志奋斗。
还有学者对孙中山的利用外资修筑路思想、孙中山的医学思想、中国国民总会、民国时期孙中山纪念日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题集中、讨论深入。在会议分组讨论时,与会的专家学者还对辛亥革命史如何继续深入研究进行充分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作为传统的近代史研究热点问题,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有必要突破旧的研究思路,拓展视野,在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索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对于特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打破过去以事件史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方式,构建全景式的并以社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历史叙述方式,与会学者对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前景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