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义华:辛亥革命定性为资本主义革命并不准确
辛亥革命网 2011-04-13 00:00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姜义华 查看:
姜义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文史馆馆员)
中国传统的大一统国家体制所奉行的是一种精英主义,通过社会精英对整个国家进行动员、控制和管理。起初的精英多出自世家大族,科举制后,主要是选拔的士子文人。20世纪之初,孙中山等革命者所代表的是中国正在崛起的一批新的社会精英,他们接受了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接受了新式教育,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对国家民族所面临的危机感特别痛切。他们关注下层草根社会大众的生活状况,对通过建立共和使人民享有民主和自由权利多充满期待。
把辛亥革命定性为资本主义革命是不准确的,至少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同盟会一些主要成员并不是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更多的是要挽救整个中华民族。革命者看得到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问题,为了民生,他们的第一倾向是社会主义,第二倾向则是无政府主义,第三倾向是民粹主义。目前在学界,以前持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章开沅先生已不再坚持,金冲及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也以“民族民主革命”来定性辛亥革命。
1906年2月,孙中山(前排左四)在新加坡与同盟会会员合影
回过头来看辛亥革命,实际上是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特别是列强环伺、清朝政府无力带领中国对抗外部侵略的背景下,有识之士要引导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行为。而辛亥革命提出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对现代社会、现代国家怎么管理、怎么建设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直到现在,这些仍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孙中山是真正实际地全面改变大一统国家体制的第一人。在革命实践中,他发现西方的很多东西与中国的国情没办法真正吻合。他的政治构想也随之由分权制向集权制、多党制向一党制、地方自治向中央集权转变。
孙中山最初提出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实际上,孙中山逐步感到,如果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与中国的实际是不相符合的。他意识到,中国两千多年来早已形成的多民族融合局面,必须是多民族共存下才能处理好很多问题。特别是近代以来,各国列强都想利用边疆的民族问题分裂中国。所以孙中山深刻感到,单一民族的国家口号不利于多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列强侵略,因此,他此后一直倡导建立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