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自由《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
辛亥革命网 2011-04-1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张彬 查看:
1911年到2011年,辛亥革命,已过百年。为重拾辛亥记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辛亥记忆丛书,其中包括冯自由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冯自由,原名懋龙,字建华,祖籍广东南海县人。1882年出生于日本长崎一个侨商家庭。其可谓国民党开国元老,1895年在日本横滨随父冯镜如加入兴中会,时年十四岁。奔波孙中山马前数十年,不惧安危投身革命。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旋即被卷入政治漩涡难保其身,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任总统机要秘书,袁世凯政府成立后掌临时稽勋局,不遗余力搜集革命事迹。1925年因政治主张同孙中山反目被开除党籍。其后蒋介石掌权,时已英雄辈出,冯自由革命老臣沦落“未曾鸟尽已藏弓”之境,不得不出走海外续其余志。身份的落差感以及对革命的失望,让冯自由无奈还乡享群孙绕膝之天年,“付与残阳听晚钟”聊以余生。1936年以后淡出政治的冯自由,所遭境遇却是“穷无立锥,求一啖饭地而不得。”故利用二十余年来所搜资料,从事辛亥革命史的编写,著成史书,实现其“崇德报功养生恤死之大业”,一寄平生,二慰死友。此为冯自由撰《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原因之一也。
二者,自革命以来,不少革命亲历者身死成仁,如徐锡麟、赵声、宋教仁、谭人凤。部分志士如李燮和之流,陷入帝制为世人诟病。“故自民国九年以后,知当时实事者已少,夸诞之士,乃欲一切笼为己有。”因此冯自由效仲尼作春秋、左丘明成国语,“以其所见,又遍访故旧”成此书,以使后进之人“无敢侮耆旧擅兴作也”。亦可留是非公论于千古,以防贼臣。
再者,民国建立之后仅数年,“为问四万万人中能言民国创作之历史者几何人乎。环顾海内外,能答此问者,盖寥落若晨星之可数焉。”冯自由痛感国人对“国家缔造之艰难”“茫然无所知”,且因这种无知造成爱国之心缺乏,将威乎国运。于是“广征故旧同志所经过之事迹,笔之于书,凡一百万言,题曰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以启导数典忘祖之青年认国魂。
从1895年10月28日乙未广州起义失败到1910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冯自由称这段时间为开国前,故本书所述内容时间即界定于此。全书共分51章,每一章节详述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大致可分为革命团体和报刊,历次革命起义,日本、南洋、欧美华侨革命活动,革命党同各国志士之关系,历次革命党刺杀活动,同时囊括革命党与保皇党论战、庚子李鸿章之独立运动、上海苏报案等重大历史事件。
自孙中山革命以来,大小诸役冯自由多有参与,其它诸役“什九与闻其事”。同时从事创刊结社,倡导自由平等,宣传革命思想。本书资料来源除作者躬亲参与者事件外,其他皆来自故旧亲身回忆或各人所藏资料。如兴中会事实,来自孙中山、陈少白、谢讃泰、尤列等人。华兴会及同仇会事实,取自刘揆一。欧洲同盟会事实,汇集贺之才、史青、朱和中等言而来。防城镇南关钦廉河口等起义,系得自黄克强、王和顺、黄明堂。武昌起义事实,来自宋教仁、谭人凤、孙武、邓玉麟、吴醒汉、潘公复等人。“其他诸役,或根据旧报笔记,或探询关系人员,皆一一据实述载。”取材皆为第一手之原始资料,且精当详实,“无一字无来历”。作者在自序中亦负责地认为,“余不敢谓此书取材之丰富出于一切载籍之上,然自信此书实较出版以前之任何记载为详细确实。”且作者著述效董南直笔,“无一毫私见存”,当为信史也。章太炎称此书“虽未周悉,然阿私之见少矣。”因此,本书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尤其辛亥革命史的不刊之作。
(作者系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