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安心理注定辛亥革命没能完成社会变革

辛亥革命网 2011-04-06 00:00 来源: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朱小玲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还受制于一种心理弱点,那就是人们强烈的苟安心理。还在武昌起义不久,面对空前猛烈的革命风暴,社会上许多人,尤其是中上层,
 

  本文摘自:《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1期,作者:朱小玲,原题:《从社会心理看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按照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构想,努力进行实践,并取得了重大胜利。从民族主义来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从民权主义看,辛亥革命第一次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引入中国的实践,尽管袁世凯和以後的北洋军阀对之频频破坏,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形式始终保留焉;从民生主义看,辛亥革命推动了振兴实业热潮的出现,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因此,辛亥革命是对中国近代化的一次推进,她的历史功勳不可磨灭。但是,辛亥革命有着严重的历史局限性。造成局限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当时的社会心理是导致这场革命存在严重局限性的原因之一。

  人的心理是人的各种活动的基础,它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特质,影响、支配着人的语言、行为。社会心理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实践交往过程中直接发展起来的一种普遍意识。按意识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心理和群体心理。作为社会的或团体的共同心理,是社会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综合作用於群体的精神世界,所产生和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积淀,即所谓国民心理。这种国民心理,是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社会活动和行为选择。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主要是由内在的驱力和动机所决定的,社会行为主要取决於社会心理。

  任何一场社会变革,不仅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而且与当时社会的心理状态有关。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它必然受社会心理的制约。

  一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宗法等级森严,社会地位极不平等,社会上层人物往往视下层人物愚笨、呆滞、不求上进,是天生的贱骨头,并以此来维护自己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分散的、落後的、以农业家庭手工业为主要形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各个小农彼此之间除去地域的联系外,很难产生其他共同关系、全国性联系以及社会政治组织。由於身单力薄,难以自主,造成了广大民众的主权意识严重缺乏和对政治参与的淡漠。他们不能自己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寄希望于“好皇帝”、“大救星”等之类的实权人物,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别人主宰。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已成为社会公认和民众所习惯了的不可怀疑的政治信条,“尊奉权力”、“崇拜权威”成为中华民族社会心理的基本特徵之一。这一社会心理严重影响了中国近代以来改革和革命的进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都与这一社会心理有关。从本质上来说,“尊奉权力”这一社会心理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应是不相容的。正因为如此,来自这方面的阻力就显得更加巨大。还在武昌起义之前,这种社会心理就成为革命思想传播的障碍,於是有了革命和改良的论战。尽管革命派在这场论战中取得了胜利,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尊奉权力的社会心理已经改变,而是因为当时的清政府已到了非垮台不可之地。就一般民众的心理来说,是希望换一个“好皇帝”而已。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也由於本阶级的软弱性因而在心理上存在着最明显的弱点,就是缺乏对自身价值的足够自信和清楚的认识。他们虽然表现出参政的愿望,并通过自己的斗争实现了变更政治的目的,但对自身的价值和能力又缺乏信心,而寄希望於有“声望”的实力人物。因此,当武昌义旗一举,全城克复之时,照理应由一个有才干、孚众望的革命中坚人物出来担任革命首领,而结果却了一个不革命、非党人的黎元洪来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其实,还在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曾讨论过都督一席的人选,蒋翊武、孙武等人就提出推黎为都督,理由是“革命党人均系士兵,下级军官不多,中级无人,资望浅,不够号召天下,难以得到各省的回应;黎是鄂籍名将,用他可以慑服清廷,增加革命军的声威”〔1〕。及至仓促起义,群龙无首,参加起义的各军领袖全以资望浅,谦让未遑。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黎元洪在湖北治军多年,“地方资望为国内所推重”,“素具人心”,只要他做都督,军队一定拥护,各省必易回应。而当黎元洪出任都督一事传到军中,士兵有鼓掌欢呼的,并说“黎统领也出来了”〔2〕。尽管黎元洪被举为都督後一度不吃不喝,也不说话,被人称为“黎菩萨”。事实上,革命党人的真意也只想用黎的空名来镇定人心,而具体事情则由“谋略处”来做。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尊奉权力”的社会心理。凭心而论,黎元洪的被迫参加革命对各省闻风响应起义多少有一点推动作用,但把革命政权长期交给这样一个素来不支持革命的“权威”,不能不是革命阵营内部的一个隐患。

  随着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建立全国性新政权一事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在筹组临时政府的过程中,为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和选举大总统,各省代表从上海到武汉,又从武汉到南京,一直争论不休。实际上是要“虚大总统以待北方之英”,即把大总统一位留给北方的袁世凯。本来,作为革命派领袖的孙中山,以其对革命的长期贡献,担任国家元首是当之无愧的,虽然他当时不在国内,也理应被举为大总统。但奇怪的是,这一时期各派、各种势力的议论和举措,都未提及孙中山,泛滥的是促袁反正、举袁为总统的舆论鼓噪,就是革命派本身,也最终形成了联袁倒清的策略方针。究其原因,就在於孙中山虽是公认的革命领袖,但手中无一兵一卒,又得不到列强的支持,算不上“实力人物”,而袁世凯掌握着北方新军,武昌起义後又迅速攫取了清廷的军政大权,是人们心目中决定中国政局治乱的“实力人物”,稍一颠倒,根本就要动摇。因此,国内不少人立刻函电交驰,派人前往劝他不要再去捧拜“落日”,而要扶起“朝阳”。革命党人所掌握的《民立报》与《神州日报》分别发表短评和社论,对袁世凯以“第一期之大政长”相勉,要袁世凯出任“中国共和国初开幕之第一任大总统”〔3〕。旅居欧、美的一些华侨和留学生也纷纷发回电报,鼓吹争取袁世凯做总统。就是革命派领袖之一的黄兴,也在1911年11月9日以战时总司令的名义写信给袁世凯,希望他“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4〕。南京光复後,黄兴又复电汪精卫转呈“项城雄才英略”,“中华民国大总统一位,断举项城无疑”。〔5〕12月2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汉口开会时,更是以决议形式通过了袁世凯如反正即举为总统这一方针。这充分反映了人们认同权力的心理支配着他们的政治选择。由於袁世凯的出尔反尔,致使南北和议陷於僵局。正在这时,孙中山回国了,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打破了袁世凯的如意算盘,但却不能改变在国内多数人、包括革命党人中流行的促袁反正、拥袁当总统的心理状态。鉴於黄兴等之前与袁世凯达成的默契:“先推覆清政府者为大总统”,孙中山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当天致电袁世凯,表示自己是“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6〕。就职後,又补发了一个准备“推功让能”的电报,保证总统一席随时可以让给袁世凯。这就决定了:孙中山只是一个过渡人物,临时政府只是一个短命的资产阶级政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