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必然结

辛亥革命网 2011-03-21 00:00 来源:《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作者:官薇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是位伟大的革命家。他毕生追求的唯一目标是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深入了解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及对武昌起义的

  孙中山是位伟大的革命家。他毕生追求的唯一目标是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深入了解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及对武昌起义的影响,对学习和研究辛亥革命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866年孙中山生于广东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的伯父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使孙中山从小就受到反满清政府的思想教育。他在故乡接受了小学教育,14岁移居美国夏威夷,在国外、澳门和香港接受了高等教育,并最终获得医学学位。19世纪90年代,孙中山开始进行政治活动,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使他能与反满的先驱和各地社团保持紧密联系,并得到了广泛的尊重与拥戴。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危亡之际,各种新的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竞相萌发,民族主义即爱国主义成为当时进步思潮的主流,这种民族主义植根于我国的爱国主义之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受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被压迫民族反抗斗争的影响,一场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正在积极酝酿之中,这就是孙中山寻求真理,从事革命的时代背景。  

  1894年11月,孙中山于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于次年2月在香港设立总部,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美好理想。1895年,兴中会在广州秘密策划起义,武装占领广州的尝试失败,清政府悬赏辑拿孙中山,他被迫逃往国外,开始了其15年的流亡生涯。1895年底,先抵日本,次年转道美国,紧接着横渡大西洋,于10月抵达英国伦敦;1897年7月,离开伦敦经加拿大再返日本横滨,直到1900年夏,一直旅居日本。他每到一地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专心致志地阅读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法律等方面的书籍,认真研究西方国情与中国国情,集清末各种进步社会思潮之大成,形成了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思想和纲领。

  1903年上半年,在日本留学生中爆发了“拒法”、“拒俄”两次规模宏大的爱国运动;与此相呼应,国内的学潮在“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积极支持下,势如潮涌,斗争的矛头直指丧权辱国的清政府。爱国运动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和政治纲领的统一。1904年1月,孙中山先生在创立中华革命军的主盟会上,以及同年4月在洪门致公堂全美会员总注册过程中,两次明确规定:要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团体的宗旨,他公开宣称:“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关键在于“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在中国人民中有许多极有教养的能干人物,他们能够担当起组织新政府的任务,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1905年8月22日,孙中山在日本东京领导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他仍坚持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宗旨,并在《同盟会宣言》中系统地对这一宗旨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解释。为适应革命的需要,孙中山将其民族民主革命思想转变为明确的政治纲领。同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政治主张。次年12月,在《民报》创刊周年庆祝会上,他作了题为《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的演讲,对三民主义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标志着孙中山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理论的形成,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指出:“如果没有群众革命情绪的蓬勃高涨,中国民主派不可能推翻中国的旧制度,不可能争得共和制度。”武昌起叉是湖北革命党人在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和革命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宣传、组织而率先发动的。   

  首先接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是湖北留日学生。1898年春,孙中山从欧洲到日本,鄂籍留学生吴禄贞、付慈祥等人便慕名拜访,接受其革命思想的洗礼。随后,刘成禹、戢翼聿、李书城等人也都在接受孙中山思想理论的启蒙之后,蹑而从之,走上革命的道路。李书城曾这样追述当年的情景:“同孙中山见过面,听过孙中山先生讲述革命排满的道理,我们觉得清廷是中国复兴的障碍,爱国志士要求救亡图存,必须首先推翻清廷。”从此,湖北留日学生中的有识之士开始汇集在孙中山的旗帜下,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首先由刘成禹、李书城、张继煦、蓝天蔚等人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创办了风靡一时的革命刊物《湖北学生界》。同时在上海发起创办了“昌明公司”,以联络湖北出国留学人员,秘密向国内输入革命书刊,并在武汉设立分公司,在武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