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辛亥革命前的议会思潮

辛亥革命网 2011-03-20 00:00 来源:《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作者:张小萍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议会作为西方民主政治的标志物,中国人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顺应时势,设立议会,引进了西方的

  一、早期的议会认识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议会逐渐被人所知悉。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对英国“巴厘满(英语parliament的音译)”的描述,开了中国人认识西方议会的先河。随后徐继畲等人对西方议会都作了一定的介绍。这时国人感受西方最深切的还是军事和技术,对西方的议会政治只是有一些赞赏和向往,并没有明确提出要采纳这种制度。

  洋务运动以后,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加,对议会的认识在逐步加深。“下议院绅士,为英国最要之选。号令政事,每由此起,而后上议院核定之。亦有倡议自上,而交议于下者。然必下情胥协,然后奏闻君主,以见施行。否则饬下再议,若仍以前言为是,君主亦俯允所请。”张德彝对英国议会的这段记载,显示对于英国议会政治的表象已经比较了解。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在他们的著述中介绍了西方的议会制度,建议设立议会。提出“欲张国势,莫要于得民心;欲得民心,莫要于通下情;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的主张。他们设想的中国议院和西方议会有很大区别,汤震建议将议院和官僚体制相结合:四品以上高级官吏组成上议院,由军机处管理;四品以下低级官吏组成下议院,由都察院管理。这一时期多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认识议会制度。提出要建立议会,但只是希望“君民共主”,开放有限的民权来补充君主专制政治的不足而己。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更是呼吁要开国会、制宪法实行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康有为设想的议院方案,“约十万户而举一人”为议郎。议员“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凡内外兴革大政,筹饷事宜,皆令会议于太和门,三占从二,下部施行。”康有为设想的议院仍不同于西方的议会,是起议政、咨询和上下沟通的作用,因为议院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手中。而且变法时他们从当时的政治现实出发,并没有提出要设议会。

  二、“反满”和“开国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被瓜分灭亡的危险,国家的局势使大批国人寻找国家衰亡的原因和救国之路。向西方学习已经从器物层次转到制度层次,认为专制统治是国家落后的根源,要求实行宪政。此时形成了资产阶级两个派别:革命派和立宪派,议会制为两派同时所宣传。

  辛亥革命前的舆论宣传,对推翻清朝统治和革命后新政治体制的建立都有很大影响。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派在宣传三民主义过程中,民族主义是其突破点。他们宣传满清入关以来对汉族的民族压制政策,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是国家落后的根源。事实上,自从满清贵族统治中国以后,由于其处于少数地位,为维护其统治,对待国内其他各族层层设防,满清立国后的许多国策压制了国民的创造性。到了近代,在对外战争连连失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满清贵族为维护一小撮人的利益,还不思进取,因循苟且,压制改革。在当时,满清贵族的统治已经成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障碍。因此,革命派提倡反满的民族主义的确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派指出要从根本上挽救民族危机,只有推翻清政府。甚至在清政府预备立宪时,革命党人吴樾针锋相对说,“满洲皇室无资格立宪”,号召“建立汉族新国家,为吾四万万同胞唯一之天职:倾覆异族寄生之旧政府,为吾四万万同胞唯一之手段。”这样的宣传比比皆是。胡汉民后来说“同盟会未尝深植其基础于民众,民众所接受者,仅三民主义中之狭义的民族主义耳。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反满”这一口号在宣传上的确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弱点,当清政府被推翻时,就失去斗争目标而无所适从。

  1907年国内开始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掀起了国会请愿活动热潮。1909年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资政院成立后,立宪派又获得一个活动的合法场所,各省咨议局基本为立宪派所掌握,资政院也是立宪派主导。他们以咨议局和资政院为基地,模仿西方的议会政党展开活动。这些为他们在辛亥革命后参与议会政治活动打下了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