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中山等人的反思看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辛亥革命网 2011-03-1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进 查看:
20世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的辛亥革命,至今已过去100年了。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作过许多研究和分析,其中毛泽东的分析最鞭辟入里。他说:“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1]。这里所说的“孙中山的领导集团”,指的是他领导的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其实,在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和同盟会的老党员,也都对这次革命的失败做出了反思。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反思,不仅主要集中在二次革命失败后重建“中华革命党”和改组国民党等资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关键时刻进行的,而且也都是围绕党的建设来展开的。这就告诉我们,没有建设一个坚强的政党,是辛亥革命失败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教训。
国民革命没有“以革命党为根本”,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首要教训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2]。无产阶级革命是这样,资产阶级革命也是这样。中国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形势十分复杂、革命的敌人相当强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团结的、坚强的资产阶级政党,作为这个革命的领导核心。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没有建设成为一个严密的、团结的、坚强的战斗组织。对此,孙中山自己也看到了。辛亥革命特别是二次革命失败后,他在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不无痛惜地指出:“真中华民国由何发生?就是要以革命党为根本,根本永远存在,才能希望无穷的发展。譬如一棵大树,只要根存在,那怕秋冬时他的枝叶凋落,一到第二年春天,他就会发生新的枝叶,还要一年茂盛一年。我们中华民国算是一棵大树,我们革命党就是这树的根本,所以我们要格外留意,将根本好好培植。”[3]。他认为,二次革命的失败,既“非战之罪”,亦“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之涣散”[4]。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他也认为,国民党“其所以久而不能成功者,则以组织未备、训练未周之故。”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是适应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而诞生的。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党并没有建设成为一个严密的政治组织,而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松散的“同盟”。正如《晚清七十年》的作者所说的,“它是许多革命小团体(加上许多革命单干户)所联合组织的一个革命大同盟或革命大拼盘”[5]。
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黄兴、宋教仁领导的华兴会和蔡元培、章太炎等领导的光复会联合而成的。这三个组织,宗旨倒是相近,但其成员都是“集体加入”同盟会,没有分别履行入会手续,再加上三个团体是联合,而不是严格意义的“合并”。在同盟会成立后,其原来的团体依然存在,这就使得同盟会的组织很不严密。加之同盟会章程第五条规定:“凡国人所立各会党,其宗旨与本会相同,愿联为一体者,概认为同盟会会员,各激入会捐一元,一律发给会员凭据”。也就是说,无论何种会党的成员,只要其与同盟会宗旨相同,交纳一元会费,不用履行其他任何入会手续,就可以成为同盟会的成员。
由于同盟会没有建设成一个严密的政治组织,而是一个“革命的大拼盘”,加入同盟会的人往往还保持着双重会籍,“这样一来许多盟员就要发生‘双重忠诚’(doubleallegiance)的问题。一旦这双重忠诚发生抵触,盟内党内就要闹分裂了”([5]p511)。特别是同盟会与光复会之间的矛盾,在整个辛亥革命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息,有时甚至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例如,同盟会的陈其美与光复会的李燮和同时在上海策动武装起义。上海克复后,陈其美置李燮和于不顾,自称上海都督;李大怒,拟起兵攻陈;后李率部据吴淞,称吴淞都督,与陈相抗衡。在广东,同盟会与光复会之间,也是“不能调和,日生轧轹”,乃至孙中山不得不专门发了《致陈炯明及中国同盟会调和党争电》。像这样一个政党,怎么可能领导一场如此复杂和艰巨的革命到胜利呢?
一个革命政党要领导革命到胜利,必须有一个有权威的、团结的、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然而,同盟会却始终没有形成这样一个核心。同盟会成立时,其总部远在日本东京,根本无法对国内的组织实施领导;同盟会的主要领导者孙中山、黄兴把主要精力放在筹款和西南各省的武装起义上,也没有对同盟会各地方组织和整个同盟会的建设实施领导;武昌起义的领导人蒋翊武、刘复基、孙武、王宪章等等,没有一个是有很高威信的领袖式的人物,因此,武昌起义胜利后,他们不得不推黎元洪为都督。孙中山凭借他创立同盟会并提出三民主义的纲领,在同盟会内有很高威信。然而,孙中山回国后,宋教仁欲自为“执政”,与张謇、熊希龄等人相结纳,托章太炎为其制造舆论;章太炎则贬低孙中山,说“若举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6],根本不把孙中山放在眼里。武昌起义的一些领导人,也因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未安排做大官而大骂孙中山为“海贼”,“他们各有私图,而且高唱‘应建都武昌’,以排斥南京政府;高唱‘革命成功,革命党消’,以瓦解革命的向心力;高唱‘中国建设非袁莫属’,无视孙、黄及同盟会核心人物”[7]。各省革命者支持孙中山,但并不信任孙中山可以领导革命到胜利。据黎照寰等《对于〈孙中山辛亥南北议和时的口头两个指示〉一文的质疑》(见《广东文史资料》第19辑):在“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时,就曾决定请孙中山致电袁世凯,表示如果袁世凯承认共和,孙中山当即辞职”。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也往往与孙中山意见不一。这样,在同盟会内部,虽然孙中山有较高的威信,但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团结统一、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靠这样的党领导革命,不失败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