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军运动”中和武昌起义后吴禄贞活动试析(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0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王先明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辛亥革命时期,吴禄贞算得上一个既有典型意义,又颇具影响的人物。他早年参加“自立军运动”,武昌起义后“迟迟不动”,仅参与“滦州

  人们自然不曾想到,在1901年以后,唇枪舌剑杀得难解难分的革命派和改良派,此前还有过一度的联缘。如果说在挽救民族危亡,促使中国民富国强这一点上,革命派与改良派有合作的可能性的话,那末,戊戌政变的鲜血淋淋的教训,使改良派内部发生分化,也就加大了这种可能性。康有为的固执冥顽,毕竟于沦落异邦茕茕孤寡的现实无可奈何,这就使得改良派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政治前途。彷徨、动摇、抉择,是这一时期改良派的明显特点。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努力下,连“梁启超、韩文举、欧榘甲等”也“渐赞成革命,……因有联合组党之举”(冯自由《革命逸史》第二集第8页。)。1900年猝发的民族危机,也就成为革命派和改良派走向联合的楔机。即使“康、梁两先生之主张,虽与唐、林有所不同,”但是,“舍之而势更孤,遂与合作”(《忆麦孺傅先生》张篁溪遗稿,《戊戌变法》丛刊资料第四册第283页。)。于是,唐才常在康有为的资助下回国举事,兴中会便派吴禄贞等人回国参与自立军运动。

  吴禄贞等兴中会员认为“才常既然翻然来归,改变他的趋向,皈依国父,从事革命大业,就暂辍学业,和才常一同秘密归国,运动长江各地独立”(《革命先烈传记》国民党中宣部编,民国三十年九月。),以便同珠江流域的武装起义相呼应。在东京,孙中山、梁启超也握手言欢,为他们回国饯行;在国内,兴中会员也同保皇会员共谋戎机,同座商谈。但是,政治宗旨上的根本分歧,使之无法求得一致,随着自立军运动的发展和失败,他们本来就不甚融洽的合作关系,也就溘然消逝,化为过眼云烟。因此,唐才常召开国会于张园,打出“忠君保皇”的旗帜,章太炎“愤然剪除辫发,以示决绝”(《革命逸史》初集第54页,参见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上册,109—110页。),秦力山“亦以才常起兵用勤王号,名义不顺,……遂与梁启超绝”(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42页。);吴禄贞在大通见到“讨贼勤王”布告,也“愤慨赴日本复学”(张难先《湖北革命知之录》42页。)。

  做为兴中会和保皇会的联合,在当时自然有一定的意义;做为吴禄贞本人来讲,组织上以兴中会员的身份参与了自立军运动,政治上并没有与康、梁之徒同流合污,这是值得称道之处,更谈不上是“追随立宪派”了。至于兴中会为什么没有掌握自立军运动的领导权,使之朝着趋于革命的方向发展,就非本文所能谈及了。

  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到11月下旬,除直隶、河南、甘肃三省外,各省纷纷宣告独立。此间,吴禄贞参与了“滦州兵谏”,组织了“燕晋联军”。从现象上看,“他手握重兵,身居战略要地,却不愿高举推翻清廷的义旗,……武昌起义爆发二十多天,才决定作有限的行动”,岂非“直到临终也没有抛弃‘拥护清室’的旗帜”么(《论滦洲兵谏与士官三杰》,见《历史研究》1981年第1期。)?

  阶级斗争的发展水平,归根到底受着社会经济的制约。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企业,首先在南方生长和发展。甲午战争后,南方的民族资本企业获致初步的发展,而北方还处于襁褓时期。1859年,全国纱锭174,564,上海占76.7%;武汉占23.3%;1909年,全国纱锭增加为497,448,上海占29.8%;武汉占19.3%;无锡占3.4%;南通占8.7%(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655页。)。情况略有变化,但四大城市依然是全国纱厂企业的主干。民族资本经营的纺织和食品工业,从1872年陈启源继昌隆缫丝厂诞生起,到1894年宁波严信厚通久源纱厂,共设厂30家,基本上都分布在五口地区,(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转自《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404—405页。)北方是绝无仅有的。如此不完整的经济统计数字,远非社会经济的全貌,但管窥蠡测,也可大体看出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由此产生的则是南北社会政治、思想、风气相应的差异。具有近代意义的“开发民智”的报刊,对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新思想的启蒙,起着直接的作用。自1902年上海《苏报》始到1909年几年间,《国民日报》、《女苏报》、《华新报》、《白话报》、《俄事新闻》、《警钟日报》、《神州日报》等遍及南方大中小城市及乡村。宣传革命更为激进的《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等报刊,虽在国外出版,影响所及也是不可低估的。可是,北方的《国光新闻》、《国风报》等少数报刊,只是从1909年到1911年才由归国留学生创办起来,并时常遭致统治者的梗阻,同“言论激昂,抨击无所忌讳”(喻的□《樗园漫识》341页转引刘望龄《辛亥革命前后的武汉报纸》。)“收效甚宏”(冯自由《中国革命运动二十六年组织史》转引刘望龄《辛亥革命前后的武汉报纸》。)的南方报刊,是无法比拟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风气诸方面的差异,决定和影响着阶级斗争发展的不平衡性。从1899年到1913年间,全国有统计数字的手工业工人罢工为31次,大都发生在江、浙、宁地区(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统计资料》第二卷,615—616页。);辛亥革命前,属于革命党人领导的十数次武装起义,都发生在南方地区,北方人民的反抗斗争,除局部地区的收回权利运动外,基本上没有摆脱一般的农民斗争形式。历史运动既然是群众的事业,就必然同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斗争水平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论民族自决权》,《列宁全集》二十卷,401页。)。吴禄贞的活动正是在上述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展开的。如此论述,并非要引出一个绝对的结论:武昌起义后,北方只能出现“滦州兵谏”,除此以外,盖莫能属。武昌起义后,10月22日和29日,陕西、山西新军相继独立,这同吴禄贞的活动及其“滦州兵谏”形成鲜明的对比,岂非同根异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