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近代海军与辛亥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4 00:00 来源: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作者:黄忠鑫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期间,中国近代海军和平易帜,投向革命,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试论中国近代海军与辛亥革命,

  3.革命宣传与客观形势的发展。海军驻扎、巡游的沿海沿江地区几乎都是当时我国接受外来事物与思想最早的地方,也是国内主要的思想文化重心之所在,革命宣传也最多。因此,在辛亥革命之前愈演愈烈的革命形势之下,革命宣传对海军官兵是有影响的。军官张怿伯在回忆自己的革命经历时,认为“余之图谋革命,开始在逊清之季鼓吹革命之书报浸多,余读之勃然起种族之思。”这种革命形势在武昌首义之后更加猛烈。陕西、湖南、江西、江苏、云南、福建等省纷纷响应独立。而且海军官兵在奉命镇压革命的过程中听闻并亲眼目睹了革命军的纪律严明,与清军火烧汉口等暴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加了海军官兵对满清王朝的仇恨和对革命党人的同情。萨镇冰曾派人到武昌城内打听消息。该人向萨镇冰报告革命军秩序良好,人民群众支持革命。萨镇冰“听到革命政府每人每月支二十元的生活费时连连点头。”与革命军相反,清军在镇压革命的过程中行径粗暴,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杨廷纲等见习生“在南京目睹了张勋军队和铁良旗营的残忍暴行:有耳闻了冯国璋于十二月二日放火焚烧汉口三天,迫使民军退出汉口等情,都气愤异常,认为海军要迅速易帜响应,给清政府以打击,挽回败局。”“海军官员目睹陆军的残暴行为,不愿与之合作,而同情于革命军,且闻各省军民响应革命者日众,遂毅然有反正之心。”清王朝的腐朽和国内日益倾向革命的形势,感染了海军官兵,使他们毅然易帜反正,投向革命。

  4.其他原因。海军火炮射程远,本应用于海战,但是却被清政府调到长江之中镇压革命。海军主力在同革命军交战并没有占到很大便宜。“海军协同陆军攻击汉阳、武昌数次,耗费了炮弹五百余发,但并无进展。”其中原因除了部分官兵同情革命之外,就是满清政府对海军大材小用,无法充分发挥海军机动作战、火力射程远的特点,使其局限于长江之内,作为陆军的配角,自然引起海军官兵的不满,“即胜亦不足为荣。”上海、江苏、九江、武汉等这些海军驻地的相继独立,使海军失去了有效的物资保障,舰船粮煤短缺,也是促使海军官兵投身革命一方的一个原因。此外,外国外交团为了保障自身租界的安全,对萨镇冰及其舰队的行动不断提出警告,进行约束,使海军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迫使其做出选择。

  三、辛亥海军举义易帜的历史意义

  1.海军在辛亥革命中及时起义易帜,壮大了革命力量,为武装起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海军易帜后就马上协助革命军进攻清军,参加了攻克南京、保卫武昌等战斗,之后还参加北伐,封锁北方沿海,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促成了南北停战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因此,海军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是不能忽视的。

  2.由于海军是和平易帜,所以保存了我国唯一的海防力量,使之避免了在内战中消耗损失,为民国初年海军建设的新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海军镇压武昌起义之时,革命军中曾有人提议炸沉海军舰艇,以免“受海军侧击,壮敌之气。”后被人所劝阻,而采用策反的方式使之和平易帜。海军的和平易帜,不仅很完整地保存了清王朝所仰仗的几十艘舰艇也保存了宝贵的海军人才。在民国初年建设中,海军建立了练习舰队陆战队、航空兵以及其他设施、学校等,大都由原来海军舰只和人员积极参与建设的。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民国海军的力量依然弱小,但是还是有所发展的,而这与辛亥革命期间的海军和平易帜是分不开的。

  3.海军毅然起义,体现了可贵的革命精神,使广大海军官兵经历了一次民主革命的思想熏陶,支持了以后的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如191 5年12月的肇和舰起义,“事虽未集,然挽回民气,使由静而动,实为西南义军之先导。”从而发出了反袁起义的信号,1916年6月25日,海军宣言护国,“以拥护今大总统,保障共和为目的。”而在护法战争期间,程璧光、林褒怿等人率领海军主力舰队南下护法,首倡大义,有力地支持了孙中山的革命斗争。

  当然,海军易帜后,革命党人没能够及时对海军进行整顿和正规的革命教育,致使海军中一些长期存在的腐败陋习、派系斗争依然保留下来,并且容易为各派军阀所利用,成为他们争权夺势的工具。如在二次革命中,海军就充当了袁军的急先锋。这就反映了辛亥海军易帜的局限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