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4)
辛亥革命网 2011-05-01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三、设立银行控制金融
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列强正处在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的转化时期。而前者的特征之一是商品输出,后者的特征之一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包括借贷资本的输出(向别国政府或民间贷款,为此而在别国兴建银行,以垄断其金融和财政)和生产资本的输出(在别国建立工厂,租让企业,建筑铁路等等)。西方列强这两种形式的资本输出,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像潮水一样滔滔涌向湖北。
就向湖北输出借贷资本、开设银行而言,列强以英国打头阵。英国作为最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出现资本过剩现象,从而最先产生资本输出的强烈要求。为此,英国于1853年在伦敦成立麦加利银行, 1864年在香港成立汇丰银行。这两个银行专门从事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贷款及输出资本。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麦加利和汇丰先后在上海设立分行。1865年以前,汉口还没有外国银行,在汉口经营工商业的洋商由其本国汇款来汉,须先通过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办理结汇,然后转汇汉口,这在收款人方面不仅须多付一笔汇费及电报费,有时遇到汉口银根吃紧,还要受到汇率的损失,因此他们都要求外国银行在汉口设立分支机构。麦加利银行抓住这一机会,于1863年夏,派一英籍职员,率领华籍员工数人来到汉口,租屋临时营业,到1865年,随着汉口洋行、工厂增多,进出口贸易日渐发达,麦加利银行就在汉口英租界内(洞庭街55号),设行正式开业。[1]汇丰银行紧随其后,因其实力雄厚,长期独占金融业鳌头。
继英国之后,其他列强也先后在汉口设立银行分行:
德国——德华银行(总行设柏林);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总行设巴黎);
俄国——道胜银行;
日本——正金银行(总行设横滨);
美国——花旗银行(总行设纽约);
比利时——华比银行(总行设布鲁塞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上述外国银行在汉口设立分行时,中国几乎没有自己的近代金融业,如汉口仅有旧式票号、钱庄。票号多为山西人所办,资本多者五十万两,少者二十万两,主要经办长期存款和借款[2];钱庄规模较小,“资本为二、三千两至四、五万两,超过十万两者甚稀” ,钱庄有浙绍帮、江西帮、徽帮及本地帮之分,业务以短期存放为主[3]。无论票号还是钱庄,既无力大规模投资近代工商业,更无力与外国银行竞争。
直到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 年5月27日),中国才设立第一家新式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总行设上海),同年年底,北京、天津、汉口、广州、汕头、烟台、镇江等处分行相继成立,清政府规定“ 嗣后凡存解官款,但系设有中国通商银行之处,务须统交银行收存汇解”[4] 。然而,此时外国银行“气势既盛,根柢已深,不特洋商款项往来网罗都尽,中行决不能分其杯羹;即华行大宗贸易,亦与西行相交日久,信之素深。中国银行新造之局,势力未充,非可粉饰铺张,骤与西人争势。”[5] 外国在汉银行实力雄厚,业务熟练,吸引了大量中国政府的公款、官僚们的私款和商人的营业资金,它们又转手将这些款项贷给中国政府和向民间投资。资金大量流入外国银行,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极端不利,对民族金融业的打击则更为直接。
据外国人报道,在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之交,“汉口大钱庄的数目大大地减少了,现在只有24家,而10年前则有40家。据说这家钱庄的业务在近年内至少减少了年,汉口怡和兴、怡和永、怡和生三钱庄因负债倒闭。“三怡”是武汉较大的民族金融业,其业务范围达长江中游各省,“三怡”倒闭,鄂、湘、赣诸省都发生恐慌,汉口更出现“银根骤紧, 贸易为之停阻” 的严重局面,以致“富商巨肆, 倒闭频闻, 且对于外人负债累累,赖地方官为之转圜,或向外国银行筹移巨款,以润泽市面,或乞怜外商。展期索债,以暂救目前,遂致金融杜塞,所在皆是” 1910年汉口其他钱庄相继倒闭, 如“ 源茂隆又亏倒百万, 冬间源丰润又接踵倒歇, 以故汉上银根异常紧迫, 各业均不灵活,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6]。湖北民族金融业的凋敝,更加强了外国银行的垄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