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完整与客观: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走向(5)
辛亥革命网 2011-04-29 00:00 来源:《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作者:朱英 查看:
最后应该指出,建构全面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并不是几年或几十年内即可达到的目标,而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长期的目标。历史学研究者的理想境界当然是要争取做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同时也要遵循最基本的操守和原则,首先是尽最大的努力将丰富多彩的历史完整而真实地展现出来,而不是仅仅向人们描述一个片面的不客观的历史。笔者虽然忝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者已多年,而且也有一些论著问世,甚至其中有的还受到海内外同行的关注,但自感理论分析的素养与综合概括的能力之不足,不敢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如何发展之类的宏观问题发表看法。所以,在世纪之交史学界同仁纷纷就新世纪中国历史学走向发表高见时,笔者主要只是从中学习,基本上没有写过类似的文字。现在之所以写这篇短文,一是由于杂志编辑约稿,二是在阅读相关的文章后觉得还有点自己的话可讲。当然,这些话绝不是什么对相关问题的总结与结论,而纯属个人并不成熟的一孔之见,有些恐怕还是老调,但也有重弹之必要,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写出来供同行专家学者参考和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朱英(1956一),男,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史学硕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注释: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包括中国近代史学科在内的史学界,在学术评论和批评方面应该说较诸80年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从学风方面对一些研究成果的批评已是相当尖锐。这一方面表明学者之间不再只是对相互的成果进行颂扬,也敢于进行较为激烈的批评,史学界的学术评价机制有了较大的改进;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史学界出现了不正常的学风,粗制滥造甚至抄袭剽窃的所谓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另外,有些批评与反批评后来演变成了相互之间的人身攻击,而不是正常的学术讨论,这也无益于史学研究的发展。
②这里并不是说中国近代史学界今后不可能在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中出现学术讨论和争鸣,而是说明不可能像80年代那样在如此之多的重要领域有众多学者参与的争论。事实上,在学术研究中出现争鸣是长期存在的现象,也是史学研究得以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③有学者曾提出“走向‘总体史’的新史学”这一见解,认为“无论中西,现代史学潮流都是以‘总体史’为指归,‘总体史’范式也就是目前我们所能预见到新史学的根本范式。”见马敏《商会史研究与新史学的范式转换》,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其所论之“总体史”虽然是侧重从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领域而言,但在某种意义上与本文所强调的“完整与客观”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走向有许多相通之处。
④详请参阅拙文《在开拓创新中发展——近20年来中国近代史新领域、新课题研究述评》,载《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
⑤曾田三郎:《商会的成立》,(E1)《历史学研究》422号,1975年;仓桥正直:《营口的公议会》,《历史学研究))481号;《清末商会与中国资产阶级》,(E1)《历史学研究》别册号,1976年。
⑥其实将近代中国纷繁复杂、新旧杂陈这种转型过渡时期的历史人物以所谓“正面”和“反面”,或者是以“维新”和“守旧”来进行定性,本身即是一种简单而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因为“正”和“反”、“新”与“旧”都是相对的,而且并非十分清晰的截然两分,常常在一个人身上是正与反和新与旧均兼而有之。这里为行文之便仍暂且沿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