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1)(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武昌首义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作为民国的开国故事,从发生之始即有记述文字出现,以后又续有史编。本书参酌先哲时贤著述,

  

  湖北是声色壮丽的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舞台。这里曾经是林则徐(1785-1850)推行禁烟运动的起点,太平军与湘军反复较量的战场,洋务派后期巨擘张之洞(1837-1909)实施“新政”的基地,自立军起义并惨遭屠戮的处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一度成为大革命的心脏、国民政府的所在地,继之又是土地革命最活跃的区域之。当人们历数湖北近代发生的重大事件时,都不会忘记,二十世纪初叶,反清革命运动曾在这个省份风起云涌,省垣爆发过结束中国两千年专制帝制的新军起义辛亥武昌首义。

  郭沫若(1892-1978)在谈到作为武昌首义导火线的四川保路运动时说过:“这件史事在中国发展史上,它不仅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绝好的例证,而且它还明白地指出了将来的中国的去向。”因此,郭氏希望“叙述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人”,对保路运动“有值得十二分留意的必要。”①笔者以为,辛亥武昌首义同样是“唯物史观的一个绝好的例证”,同样“明白地指出了将来的中国的去向”,它当然也应该引起我们“十二分留意”。同时,这段史事浓郁的地方色彩,对热爱乡邦的人们更有着特别的魅力。三烈士纪念碑、彭刘杨路、首义路、起义门、阅马场湖北军政府旧址、拜将纪念碑、蛇山头黄兴铜像等首义胜迹,是我们这些“老武昌”从幼年时代起便经常留连徜徉的处所;至于首义先烈的故事,连同其中包蕴着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则通过前辈的讲述和书本上的文字,如同“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正是这一切,使我形成了对武昌首义的惓惓情怀,它驱使自己从致力史学工作之始,就有意研究这段悲壮而又曲折多致的历史。正当我在探寻辛亥武昌首义史的升堂入室之径时,大约是在1980年春天,结识了长期从事辛亥革命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贺觉非先生(1910-1982)。记得一次贺老在读罢我所撰写的有关武昌首义史的论文后,笑着说:“吾道不孤”,随即介绍他经营多年的“辛亥武昌首义史稿”,谦称是“资料长编”,是“砖头瓦片”,希望与我合作成书。应贺老之托,1980年秋我赴北京,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取回贺老文稿,并结识近代史所耿云志、杨天石、王岐山等同志,相与切磋辛亥革命史诸论题。近汉后,即开始同贺老合作。由于贺老的热情谦和,他以七十高龄,与我这个晚辈结成了“忘年之交”。直至1982年11月18日贺老辞世,我们一直在融洽的气氛中通力协作。其情其景,至今忆及,仍鲜明如昨。

  1980年秋,我接过贺老提供的6章草稿后,主要做了以下工作:补写若干章节,共成章;并对原有篇章加以改造,增添必要的考证和义理辨析,力求行文畅达;贺老去世后,又对稿作通盘改写,利用近年发现的新史料,如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齐的《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中、下三卷,卞孝查、唐文权编辛亥人物碑传集》十五卷(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等,据以对旧说的几个关键处作了修订:(一)原将科学补习所视作第一个武昌革命团体,修改为吴禄贞主持的武昌花园山聚会为第一个武昌革命团体二)原将汉口宝善里失事时间定在辛亥八月十七日(1911年10月8日),订正为辛亥八月十八日(1911年10月9日);三)对武昌首义发难单位及打响第一枪等史事加以详证辨析四)原称黎元洪任鄂军都督事出偶然,订正为:起义前的辛亥五月(1911年6月)文学社、共进会已议及以黎为都督人选,故首义后拥黎作都督,并非偶然。贺老九泉下不知赞同这些修订否?

  辛亥武昌首义作为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作为民国的开国故事,从发生之始即有记述文字出现,以后又续有史编。武昌起义不久,苏生撰《中国革命史》面世。翌年(1912有渤海寿臣辑录、保正五族民报社印行的《辛亥革命始末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的王笑生编《中华民国大事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郭孝成编《中国革命纪事本末》,咏簪(龚霞初)的《武昌两日记》。民国元年六月(1912年7月),湖北军政府建立“湖北革命实录馆”,任命谢石钦(180-1956)苏成章(1878-?)为正副馆长,王葆心(1867-1944)为总纂,撰《湖北革命实录长编》,略具武昌起义史稿初基。该实录馆还征集多位首义参加者的回忆录。这些文本交存湖北军政府,又几经辗转,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于1981-1983年以《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中、下三卷出版,此为辛亥首义史资料之渊薮,其中汇集首义前后革命党人及清方的相关文件以及首义人士的早期(1912-1913年间)回忆首义经历的文字和传记,较具初原性,可据以辨正后来的种种讹传。

  自20世纪20年代以降,辛亥首义人士撰写多种纪实文字,有的已粗具“首义史”规模。较重要的有:居正(1875-1951)的《辛亥札记》(1929年初版,1944年更名《梅川日记》重刊,1947年上海大东书局再版),曹亚伯(1875-1937)的《武昌革命真史》(中华书局1937年版)章裕昆(1889-1937)的《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1944年初版,三联书店1952年重印),张难先(1874-1968)的《湖北革命知之录》(商务印书馆1948年重庆版),胡祖舜(1885-1948)的《武昌开国实录》(武昌文华印书馆1947年版),李廉芳(1878-1959)的《辛亥武昌首义记》(湖北通志馆1947年版),杨玉如的《辛亥革命先著记》(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张国淦(1876-1959)的《辛亥革命史料》(海龙门联合书局年版),邱文彬的《辛亥阳夏起义史略》(河南民国日报社1939年刊本),辛亥首义铁血伤军委员会编《辛亥首义开国史迹》(武昌文华印书馆1948年印行)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辛亥革命史为史学界所重视,有关论著纷至沓来,如陈旭麓的《辛亥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吴玉章的《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林增平的《辛亥革命》(中华书局1974年版),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三册(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版),金冲及、胡绳武的《辛亥革命史稿》四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91年版),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1编(中华书局1982年版),诸书都有关于辛亥武昌首义的展开论述。熊守晖的《辛亥武昌首义史编》(台北中华书局1971年版),吴剑杰的《辛亥革在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皮明麻等的《辛亥武昌首义事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等书则直述武昌起义。此外,日本、苏联、美国学者也有相关论著多种。

  本书参酌先哲时贤著述,直采各种第一、二手材料,兼取多年来首义老人的采访,断以己意,草成是篇,试图比较真切、完备地记述辛武昌首义的背景、过程、终局,以载记、考证为务,于要处稍加理论辨析故不敢以创作自命,借用司马迁语:“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谓作也”。

  本书公元纪年皆用阿拉伯字,阴历皆用汉字数码,以示区别。所资料,除已刊文献外,还“谈话记录”若干条,这是从贺老年代访辛亥老人所作笔记中摘引出来的(据贺老说,1960年前后,湖北有在的辛亥老人六百人之多),有些则取自我于年代初访问硕果仅的辛亥老人赵师梅(1894-1984)、喻育之(1889-1993)等的笔录。这些“口述史料”虽然不一定精确,但与传世文献材料相互对照,毕竟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与当事人交游、切磋,除有知识性的获得外,可以凭添一种历史现场感,这正是著史者孜孜以求的。宋安华同志本书辑录了“大事略表”,并核对部分引文;结稿阶段,周积明同志曾助工作;地图系涂成焱同志根据辛亥老人李白贞(1886-1966)所绘图改制;本书照片多由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馆提供。湖北人民出社明林昌等同志为本书付出大量劳动。谨向这些同志和单位表示衷谢忱! 

冯天瑜

1984年9月16日撰毕于武昌宝积庵

2006年2月8日修订于武昌珞珈山麓寓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