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早期铁路建设(一)(3)

辛亥革命网 2016-10-08 10:10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何一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不仅毕生致力于革命, 而且还对中国发展现代化经济倾注了巨大的精力。他十分重视发展现代化交通, 特别是对铁路建设

  现代化的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种。不同的时代,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每种运输方式就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疆域辽阔,客货运量很大,煤炭、矿石等散装低值的货运比重大,人民的收入偏低,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铁路运输在中国现代交通体系中的骨干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孙中山以先驱者的敏锐眼光,认识到铁路的重要性,并向国人大声宣传疾呼。但先驱者的思想在当时还未能为人所了解认同。直到“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后,积极从事建设;交通方面依照先总理(孙中山)之实业计划进行。政府又根据先总理有云‘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认识铁道为交通之主要工具,而一切实业发展的基础,于是在行政院之下,设立铁道部,专司铁路建设事业。铁道部成立以后,部长孙科就有庚款筑路计划,准备著手于有计划的铁道事业之建设。”新中国建立后,也曾明确过铁路是经济建设先行官的地位。但总的说来,百余年来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于交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到位,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铁路为主干的交通建设落后于国民经济建设的步伐,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成为国民经济突出的薄弱环节。这种状况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才得到改变,以发展现代化交通来带动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共识,“要得富,先修路”,成为各地开发经济的一个响亮口号。

  4.第一次对全国铁路进行了详细的、科学的规划。

  中国铁路建设在1881年到1911年的30年间进展非常缓慢,全国共修建铁路约9754公里(含台湾及修建后又拆除的铁路)。建成的主要铁路干线有滨州、京奉、滨绥、哈大、京沈、津浦、沪宁、沪杭、胶济、石太、京广(平汉段)等数条。这一时期的铁路分布极不合理,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京汉铁路以东和长江以北的地区。各大区域铁路的里程为:东北(包括内蒙的东三盟)建成铁路3419公里,华东(包括台湾)建成铁路2247公里,华北建成1623公里,中南建成1586公里,西南建成464公里。此一时期中国铁路的另一个特点,即铁路主要为外国所控制。中日甲午战后,列强趁清政府的无能和懦弱,争相扩大在华的势力范围和特权,并通过直接建设铁路或贷款筑路等方式,疯狂地攫夺中国的路政权以及铁路沿线的矿产权、林业资源开采权、设厂权、税收权等,甚至将一些铁路沿线的司法治安权也夺去。此一时期,列强在我国获得直接承办的铁路利权,距离达3700多公里,通过借款获得铁路利权的距离达4000多公里。中国铁路里程不仅太短,不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外国的控制下变成了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工具,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工商业发展的因素。中国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大力建设自己的铁路,对此孙中山有清醒的认识。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政治革命的目的已初步达到,下一步的问题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因而决定放弃从政,专门从事铁路建设。1912年9月,孙中山接受了袁世凯特委的“筹划全国铁路全权督办”之职,全力以赴从事铁路建设事业。同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中国铁路公司,并设立了铁路督办办事处,着手进行筹集经费,设计铁路干线等工作。不久孙中山提出在全国修筑10万公里铁路的宏伟计划,并设计了沟通全国的三条主要干线。南路:起于南海,由广东而广西、贵州,走云南、四川间,通入西藏,绕至天山之南。中路:起于扬子江口,由江苏而安徽,而河南,而陕西、甘肃,越新疆而迄于伊犁。北路:起于秦皇岛,绕辽东,折入蒙古,直穿外蒙古,以达于乌梁海。另外“各省之省会均成为铁路中心,路线将由此种重要之城市向各方分射而出。从每一省会出发之路线,将多至八九条不等。”这是中国最早的全国铁路布局设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孙中山认为中国正面临一个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然而如何发展则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命运。他指出,“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因而他专心“从事研究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制定了规模宏大的《实业计划》。《实业计划》的构思宏伟而缜密,是一个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中心,涉及交通、能源、港口、城市、水利灌溉、工业、农业、林业、移民等各个方面的国民经济建设现代化大纲,“为实业计划之大方针,为国家经济之大政策”。实业计划具体分为相互联系的六个计划,而发展交通则是整个计划的重点并贯穿始终。孙中山发展交通的计划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修筑10万英里的铁路、100万英里的碎石路;修浚杭州至天津间、西江至扬子江之间的现有运河;新开辟辽河和松花江之间的运河及其他运河;修筑汉口至长江出海口之间的长江沿江堤岸和疏浚水路,以便远洋轮船可直达汉口;修筑黄河河堤,疏浚水路,以免洪水;疏导西江、淮河及其他河流;增设电报线路、电话及无线电等,使之遍布全国;建设大洋港口、商业港口、渔业港口以及铁路中心点和终点的城市等,从而形成遍布全国的立体交通网络。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因而孙中山计划将全国铁路划分成西北铁路系统、西南铁路系统、中央铁路系统、东南铁路系统、东北铁路系统、高原铁路系统等六大铁路系统。六大铁路系统形成后,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内部的交通,并将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此外孙中山还计划建设中国的水运系统和公路运输系统,使之与铁路运输相联系,相辅相成,形成立体交通网络,推动中国其他各项实业的大发展。《实业计划》所提出的发展中国交通计划与民初的铁路计划相比,其特点是规模宏伟,内容丰富,规划缜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虽然该计划由于多种因素未能实施,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当时还是在其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于无处无人不欢迎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