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大众化: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的兴起(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5 00:00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 作者:何一民,庄灵君 查看:
2 大众文化的雅俗共存性
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在“俗”的同时,往往还带有“雅”的成分。有些大众文化甚至是由上层精英和普通民众共同创造的,例如某些娱乐方式便很难以精英和平民标准来划分,如从纸牌到麻将等“大众娱乐”的方式,富人和穷人、受过教育和未受过教育的人都可以共享。地方戏也雅俗共存的特点,晚清以来中国戏剧所传播给普通人的并非是“纯粹”的大众文化,其中贯穿了复杂的包括正统和异端的价值观,因此正如B.瓦德(BaIbara EWard)所说,“戏是中国文化和价值的载体。也是成功的教育者”。
至于作为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典型代表的张爱玲文体。高可以与世界文学、与中国文人文学的高峰相连。深可以同民间文学、传统的市民文学相通,真正兼有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双重品质。所以,张爱玲代表了当时大众文化的一种方向,她既是新的、现代的,也是传统的;既是俗的,也是雅的,俗雅并存。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学在不断在向“大众化”迈进之时。也造就了中国大众文化雅俗共存的局面。张恨水代表了文学由俗入雅的路途,把旧的章回体小说改造成新型大众小说:而一部分左翼作家和海派人士。都走由雅入俗的道路,即进行纯小说的大众化尝试。不管是由俗入雅。还是由雅入俗,最终二者殊途同归。都导致大众文化具备了雅俗共存的特性。
3 从传统城市文人文化向现代城市大众文化转型的过渡性
传统城市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过渡具有多样性,是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近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一是新型商业文化、商人文化的萌生,以地域或行业为纽带的会馆、行帮等传统商人组织开始向商会等自治型的新型社团转化,不少商人社团还从振兴实业,提高商人社会地位及政治、文化素质的目标出发。办刊物、兴学校,由单纯的行帮经营组织和纯粹的消闲娱乐功能转变为兼有政治、经济、文化复合功能的新型近代社团组织。商人作为一个与官绅文化相对抗的“亚文化群”迅速崛起。“人们开始感到了城市文化的强烈特色”。
二是一些传统文化样式受西方影响与近代工业联姻,如城市里传统的书籍刻印出版行业,不但引入了机器动力,而且在产业化、商业化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自英商美查在上海开设“点石斋”后,上海商人便竞相开设类似的石印工厂。清末上海的不少书局已经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化经营管理方式,一些企业还在新闻媒体上登载广告,招揽顾客,推销产品。
三是带有世俗性质的大众文化得以发展。表现出与传统封建文化正统性和伦理性的严重疏离。由市井酒肆茶坊说话演变而来的话本、章回小说是城市文化的传统样式,在近代,无论从形式,还是到题材、内容都为适应城市现代化转型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的小说大都直接面对城市,描写城市。如比较畅销的通俗小说所描写的事件、情节,“经常发生在东部沿海大城市,特别是上海,而不是内地省城”。近代小说在贴近城市生活、反映市民愿望、描写市民心愿等方面有不少佳作。“都市通俗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兴趣,反映了都市居民在经历‘环境的现代化’这种急速变化过程中那种心理上的焦虑不安。由于新的都市生活——特别是上海——使人们感到沉重,‘读者想跟上世界这种愿望便让位于想忘却自己跟不上这个世界这一愿望了’。”近代小说中的这种风靡一时的主题“可以与具体的社会——政治发展结合在一起。20世纪第一个10年初期出现的第一个爱情小说浪潮,把婚姻自由作为它们的共同主题,因为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这些问题在晚清改良中曾引起极大的注意”。
4 乡村文化城市化与城市文化大众化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启动,开始了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不仅吸引了大量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聚集,而且使传统乡村文化向城市迁移,逐步同化,演变为近代城市文化大众化。 近代乡村文化城市化和城市文化大众化表现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城市中新颖独特的文化形式,吸引了乡村中各类成员放弃传统的乡村文化形式到城市中接受新的文化熏陶。如乡绅子弟舍弃旧式私塾教育而走进城市里的新式学堂,不少人甚至还远渡重洋、出国留学。
其次是越来越多的乡绅由于战乱、灾荒、经商迁居城市,如太平天国时期江浙一带的许多乡绅为躲避战祸而迁居上海租界。这些乡绅迁居城市后,一般都经历了对城市文化从反感到适应、认同。最终到迷恋城市优越的文化生活的过程。
再则是传统乡村文化样式向城市迁移并蜕变成城市文化样式。俚俗、粗散的乡村戏曲、皮影戏以及一些娱乐形式在向城市的迁移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本质的蜕变,近代城市文化以极大的吸引、同化力改造着传统乡村文化。以戏曲为例。清末民初,曾经涌动着一股地方戏曲进入城市的潮流。所有乡村戏曲在进城之初。都保持着原有剧种俚俗、粗放的特点。如越剧在民初由浙江进入上海时是“落地唱书”,沪剧只是花鼓戏,锡剧也只是山歌俚曲式的滩簧。但是若干年以后,经过城市文化的改造和同化,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这些地方戏曲最后都演变成具有城市情趣与较高文化艺术水平的新剧种。大众文化对地方戏曲的改造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现代化的文化条件使其获得发展提高的机会,大城市不仅给戏曲发展提供了观众和舞台,而且也改变了传统乡村戏曲落后、封闭的演出环境和简陋条件,使其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获得了艺术更新:二是大城市中多元荟萃的文化背景使原有的地方戏曲获得了与其他剧种交流融合的机会,使之由某种单一的地域性戏曲扩展为具有城市色彩为广大居民所接受的大众文艺形式:三是现代文化人对戏曲的参与丰富了戏曲的文化内涵,使传统乡村戏曲摒除了俚俗、粗放和泥土味,而努力贴近城市生活,以适应城市市民的欣赏审美口味,从而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完成了戏曲艺术由传统到近代。从乡村到城市的最终转变。
乡村文化向城市迁移,是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也是它的一大特点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