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
辛亥革命网 2011-05-15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37卷第6期 作者:彭南生 查看:
近年来。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尤其是对晚清工业、商业、农业、外贸、金融等方面政策及其措施的探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迄今为止尚无专文研究晚清手工业经济中的政府行为。笔者不揣冒昧。拟先就此问题作点分析。
一、对传统政策的背离
鸦片战争前。清朝封建统治者在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下。对手工业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首先。切断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以抑制手工业的发展。清朝前期厉行铜禁、铁禁政策。1728年。清政府禁止广东民间使用黄铜器皿。旧存物品一律缴官给价。1731年。清政府重申不许广东铁锅出口。“嗣后此项铁锅应照废铁之例。一体严禁。毋论汉彝船只。概不许货卖出洋。违者。该商船户人等。即照捆载废铁出洋之例治罪。官役通同徇纵。亦照徇纵废铁例议处。”清政府甚至对民间酿造业也加以禁止。1738年。乾隆帝对江苏镇江酿造曲酒的坊户“严行申禁。此后毋许私造。其已成旧曲。应令地方官查明确数。令速行发卖。”
其次。对手工业实行统制政策。清政府不允许民间随意开设铺户作坊。1808年。嘉庆帝谕令神乐署两廊附近“赁开茶馆及各项作坊共33处。俱不准其开设。著以本日为始。饬令严催。统限两个月一概搬移。……倘届期犹未能全数搬净。著步军统领衙门将太常寺堂官参奏。交部议处;并查明任意客留不即搬移之各该民人。一并治以应得之罪。”1774年。分散在北京的364座炉铺被强行集中到京城内外八旗三营地方。交与步军统领衙门、顺天府府尹严行稽查。另一方面。清政府严格管制手工业原料的开采。如硝磺、银矿、白土、砖灰、木材乃至于茶树栽培等行业。严令禁止。不绝史书。此外。清政府中央及各地官吏对民间手工业勒征贡物。其实质也是一种产品统制。如山西潞绸。苏州宫灯。云南、浙江、两淮等地的铜器。福建各色茶叶等手工业产品。都是各地官吏取媚朝廷的贡物。因此。难以按市场定价。商人亦无盈利可言。“官价陋规。有给半价者。有毫不给价者。有官发价而胥役中饱者。有官买一而役买二者。有延捱扣索搀换低银者。种种弊端。更难仆数。”这不仅限制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而且使这部分手工业难以为继。如山西长治、高平二县所织潞绸为朝廷贡品。各级官吏“乃急急焉以为朝廷之必需。遂群起而竞取之。采买接踵而至。机户应接不暇。加以差使勒索。烦费靡穷。至于竭民力而不止。”
第三。关多税重。手工业商品流通不畅。清朝前期。“各省地方。于关税杂税外。更有落地税名目。凡锄箕帚薪炭鱼虾蔬果之属。其值无几。必查明上税。方许交易;且贩自东市。既已纳税。货于西市。又复重征。至于乡村僻远之地。有司耳目所不及。或差胥役征收。或令牙行总缴”。地方当关各吏私立名目。在在需索。更为司空见惯。如在江苏浒墅关。“该关旧例量船之广狭。以定税之多寡。名曰梁头。自七尺起至一丈八尺止。纳税俱有定额。蠹等(指该关官吏郑国柱等人——引者注)擅自增加。如七尺梁头船。额收平料等银共止一两零者。今私征至十三两一钱零;补料等银共止二两一钱者。今私征至二十二两二钱零;一丈八尺梁头船。额收平料等银共止九两二钱者。今私征至六十八两六钱零;补料等银共止十八两三钱者。今私征至一百六十两零。计所私征不下百余万。报部则仍照旧额。余尽烹分。”浒墅关只是全国屡禁不止的一个缩影。关政之弊无疑妨碍了全国统一市场和区域性市场的形成。
总起来看。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政策旨在将手工业限制在传统农民家庭经济内部。使之成为自然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超越自然经济而独立发展的手工业。都必将置于政府的控制范围之内。使之难以有扩大再生产的可能。
在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发展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即从手工业过渡到了大机器工业。鸦片战争便是这种过渡完成之后要求扩张市场的武力诉求。战后清政府面临着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国传统手工业受到西方机制品的冲击。据吴承明先生考证。鸦片战争后。我国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是手纺纱、桕油、土针、土钢、踹布坊、土烟、土烛、制锭等八个行业。其中手纺纱是最重要的传统手工业。产量由1840年的约748万担递减至1936年的107万担。其它手工业行业在外国压力下苦苦抗争。一部分适应国外市场需要的手工业行业如丝、茶手工业。面临着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丝产品受到来自日本的排挤。在国际生丝贸易中的地位日益下降。1871—1875年中国生丝出口量达3941000公斤。日本仅691000公斤。1911—1915年日本跃升到10771000公斤。而中国仅为7649000公斤。茶叶则主要是印度、锡兰的威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茶的国际市场急剧萎缩。1894年仅输往英国的华茶已由高峰时期的100万担减至30余万担。输往其它国家的华茶。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外力冲击的同时。国内战争主要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反动战争对手工业尤其是江南一带的传统手工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苏州丝织业。1853年拥有织机12000张。1880年减至5500张。减少了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