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结局再认识(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2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水兴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即将迎来辛亥革命百年之际,认真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和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窃以为,无论从政治层面、还是从经济、社会、思想、文

  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后,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制度、思想文化的改革。中国资产阶级大力推行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方式,他们建立新式学校,实行新式教育,并派遣留学生到国外学习科学技术,积极实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的教育体制,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那时,报馆、杂志社、书店设立颇多,出版印刷工业也随之有兴旺之势,中华书局印刷所的诞生就是辛亥革命的产物。1912年中华书局开业以后,“各省函电纷驰,门前顾客做索,供不应求,竭力应付,基础于是乎立”。教育、文化的发展,使资产阶级思想观念深入人心,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得以解放,促进了人们思想上的深刻变化。通过这样的宣传,人们的参政意识也由一条涓涓细流变成一股世俗浪潮。在封建社会,一般民众教师“不在其位,禁谋其政”。人们根本不谈政治,而在辛亥革命后,人们以谈论革命为时髦,甚至象“阿Q”这样的下层民众也心存革命,中山装、短发、天足、话剧、西医、白话等逐渐为国民所接受,这在有着几千年封建君主专制遗毒的中国是多么不容易,又是一次多么伟大的思想胜利。随着文化信息的发展,各种新观念已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所接纳,甚至渗透到各个阶层。我们试从民初的报纸发行量及白朗起义来作一比较。据统计,民国初年全国报馆总数达500家,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平均每10人一份报纸,且报纸发表之意见,由公众或私人议论,几乎连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革命后,虽有“阿Q”及“风波”中不明革命真相者,但也有白朗那种具有民主主义特色思想的农民。1912—1914年,白朗起义一反历史上几千年农民愚昧性的起义常态,不再认为起义就是当皇帝,不再称王封侯,而称“公民讨贼军”。白朗自称大都督,提出“逐走袁世凯,建立完美政府”的口号。农民军以“公民”命名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反对封建帝制,这不正说明辛亥革命在思想上已彻底深入人心了吗?

  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达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所提出的目的,我们怎能因其不彻底性,因留有封建遗毒,就否定它的成功性呢?试看世界上又有哪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完全彻底的呢?我们不也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胜利吗?可它都保留了一个君主至现在,为何我们单对辛亥革命要求如此之高呢?下面我将对以往偏颇观点提一点不同看法。

  (三)

  以往认为辛亥革命导致了军阀混乱,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其实,军阀混战是军阀封建性所决定的,中国分裂也是中国几千年的劣根所决定的。我国历史上不也出现了三国鼎立、五代十国的分裂割剧局面吗?那又是什么革命造成的呢?至于封建遗毒,我们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这么多年,也不能完全肃清,我们也仍存在宗派等地方小势力,又怎能因其存在说革命是失败的呢?

  辛亥革命也有其彻底地反帝反封的一面。它一方面建立民主共和国各个方面。一面又严厉打击封建制度,这在第二部分已作了说明。至于反帝,孙中山先生有其一套反帝理论,只不过他是在逐渐实行。在革命后,民国声明自革命后各帝国与中国所订的屈辱条约,一概不予以承认。也正是由于革命后的民国政府有其一套反帝外交政策,才导致帝国主义对其破坏、扼杀。

  孙中山等待的三民主义也已基本实现。他的民族主义,驱除鞑虏,反对满洲贵族,恢复中华,无疑达到了。他的民权主义,第一次把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引入中国,在中国建立共和制,中国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人们获得了一定民主自由,从这一点来说,民权主义也基本实现。从民生主义看,革命推动了振兴实业热潮的出现,为资产阶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至于农民问题,则因为其本身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有其缺陷性,不可能彻底解决,况且大多资产阶级革命,农民问题都未很好解决。从实现三民主义革命的目标看我们也不能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达到了它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它取得了伟大成功。至于不彻底性,那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共性。我们又怎能用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用完全胜利、用彻底清除的标准去衡量它呢?

  参考文献:

  [1]农商部编:《农商法规》北京:和济印书局,1925年

  [2]农商部总务厅统计科编:《农商部统计报告》,第365页,中华书局1918年

  [3]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荣家企业史料》上册,第21—5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4]黄逸平:《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七十周 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157-170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5]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8期

  (作者简介:王水兴(1974-),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思政教师,讲师,主要从事高校“两课”教学与研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