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 求真求实——评《黄奕住传》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江汉论坛》2001年第05期 作者:彭南生 查看: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华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积极支持祖国的革命和经济建设。其中一些人白手起家,由身无分文的传统农民变成具有现代意识的资本家。印尼侨商黄奕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这种由穷到富的奋斗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应是近代经济史和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是在国内外学术界,一般地概述华侨经历的多,详细地记述典型人物由穷到富具体经历的传记却很少。新近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黄奕住传》(赵德馨著,1998年11月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该书共有12章、31万字,深刻展现了传主从一个贫穷的剃头匠到拥有钞票发行的银行家的传奇人生,促使人们通过解读黄奕住,正确认识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读后使人深思。笔者认为,《黄奕住传》不仅是国内学术界第一部系统研究黄奕住的学术专著,而且也是一部极富时代感的历史人物传记。该书突出体现了如下三个特点:
(1)全面性。黄奕住无疑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经济人”,搏击商场是其一生动的重点。作者以此为主线,全面叙述了黄奕住从穷到富,从小富到大富的经历,深刻剖析了他致富的原因和经验,生动展示了传主经济生活中的坎坷曲折。但是,黄奕住的一生并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作者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力争写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欲、有成有败、有长有短的人来”该书前言第1页。因此作者还以相当的篇幅叙述了黄奕住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客观公正地透视了黄奕住的成败是非。如作者在分析传主的风险意识时,也提示了他作为一个商人的投机性;在肯定他回国投资的爱国爱民情操时,也正视他光宗耀祖的封建意识;对黄奕住的“两头家”生活,作者没有简单地斥之为“一夫多妻”制的封建残余,而是给予了同情的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产物,在那个特殊时代里,“黄奕住的一家是中国人与印尼人的结合体。他本人是两国人民结成亲善关系的桥梁”(第284页)。时下学术界在为历史人物作传时,存在着一种有意无意褒扬传主的倾向,甚至不惜为传主“遮丑”、“护短”。殊不知,过分褒扬历史人物往往难免失真,这是史学著作之大忌。作者对传主客观、公正、全面地叙述与评价,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黄奕住,而且也体现了史学著作的学术真谛。
(2)严肃性。同历史舞台上喧赫一时的政治人物相比,黄奕住可谓一个“凡人”。他既没有像辛亥革命中孙中山那样叱咤风云,也没有像戊戌变法时的康有为、梁启超那样令人惊心动魄。但是,作者仍然以一位学者的严肃性,极其认真地为“凡人”立传。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作者历时12载,不顾严寒酷署,四下厦门,搜集资料,寻访古迹,进行田野调查,使得该书具有十分扎实的资料基础。其二,作者在研究中坚持“所写必有所据,无据之事,宁缺待补”的原则,对学术界存在着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扎实的考证,还历史以原貌。其三,对于有争议而依据目前史料还无法作出结论的问题,作者存疑并列出各说歧异之处,以供学术界进一步讨论。
(3)启迪性。黄奕住从剃头匠到银行家的经历本身,对当今在市场经济中遨游的人们来说具有启发性。作者把传主的经历融入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通过这种社会环境,使读者了解那时那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人物”(前言第2页),从而使得对传主的剖析十分深刻,给读者以多方面的有益启迪。比如,如何全面认识资本家这一特殊群体,经典作家曾经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家的原始积累是通过暴力手段进行的野蛮掠夺,这是资本原始积累或者说资本家形成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掩盖了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特殊性,尤其是对那些身在异国他乡以谋生为目的的侨商来说,以暴力手段进行疯狂剥削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他们是怎样积累起巨额资本的呢?作者透过黄奕住这一典型个案告诉我们,华侨商人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暴力掠夺,而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和由这种精神所凝聚的历史传统”,如勤劳勇敢、吃得起苦的精神,艰苦朴素、精打细算、节约积蓄的传统,待人诚信与“和为贵”的修养,“这是黄奕住由穷变富的民族文化背景”(第38页)。传统族缘、乡缘纽带下的侨胞关系,也在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作者指出:“黄奕住不仅穷困时得到侨胞无私的照顾,得以渡过生活难关;在致富之后遇到困难时,也是靠侨胞的支持,摆脱险情。侨胞的团结精神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第47页。成功后的黄奕住大量捐资兴办文化、教育、公益事业,为厦门现代化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成为中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推动者。作者的上述论断建立在大量史实基础上,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对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家历史作用的重新认识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总之,《黄奕住传》叙述全面,立论公允,史料宏富,启迪性强,是一部成功的学术专著。但是,该书在某些史料的运用上出现多次重复,对1937年以后传主活动的叙述较为薄弱,有待再版时进一步考虑和充实。